多维度感受艺术的强大冲击力
2020-11-29 生活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特展场景。本文受访者供图

11月,西岸美术馆迎来了一周岁的生日。在过去的一年里,它举办了6场展览和600余场各类导览,20余个公教项目,约500场活动。周年之际,美术馆特别策划了为期一个月的“WBM艺周年”馆庆线上线下系列内容,其中包括常设展“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一)”的重要展品轮换更新,首次呈献的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盒子《玛格丽特·休谟:Gisant II》视听装置、大型舞蹈项目《杰罗姆·贝尔的无限空间》。用多个主题活动,多维度的艺术体验,邀请公众共同庆祝这一特殊时刻。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每个展览都是一个故事  

在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中,观众将饱览百余件不同门类的年代跨度近百年的作品,开启自然与超自然的对话,体味诗意的大自然如何与我们的日常设计对象融为一体,并进入以设计和创新技术打造的美妙与奇趣的创意世界。展览借由“自然与装饰”“碎形图案”“阿拉伯式蔓藤纹”“装饰与数字科技”“设计与奇幻”与“珍奇屋”六个部分,共同呈现一段自然与装饰交织的设计史。展览中大部分作品来自蓬皮杜中心馆藏,同时展出的还有12位中国设计师的创作,为公众带来难得一见的跨文化艺术现场。

“装饰”无处不在,千百年来深深植根于艺术史、建筑史和设计史中。从古典时代到新艺术运动,装饰文化始终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设计师及艺术家们从其摄人心魄的多变形式中汲取着源源不竭的灵感。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装饰语言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在数字技术软件程序以及计算机工艺科技的帮助下,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高超的人工智能之间,装饰艺术语言解码了“自然与超自然”的对话。“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讨论了“装饰”在现当代设计中的作用与演变,它为设计、手工艺和数字世界之间构建了一场新颖的对话,并打开设计品“奇思”的维度。展览以独特的展陈方式营造了贴近生活的语境,为我们理解装饰、设计与艺术三者的关系提供全新视角。

正如策展人玛丽-昂热·布拉耶尔说的那样:“每个展览都是一个故事。‘设计与奇思’将以非比寻常的语境引领观众踏上一段身临其境的旅程,在自然与妙想、真实与奇幻中激发无限的想象力。”观众将在本次展览中饱览百余件不同门类的、年代跨度近百年的作品。包括法国古典派代表人物劳拉·阿尔滨·基洛的明胶银盐印相片、来自被誉为当代设计先驱的罗恩·阿拉德的《Voido摇椅》、设计师弗朗西斯·毕通第创作的3D打印《分子鞋》、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安德列亚·布兰茨的《叶灯》、后现代建筑师迈克尔·汉斯迈尔用算法生成的《数字怪物-石窟II》视频影像、当代工业设计师罗斯·拉古鲁夫的《银杏碳桌》等。

“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特展场景。

  艺术日历上的名字  

除了特展之外,两个全新项目也相当引人瞩目。一个是《玛格丽特·休谟:Gisant II》视听装置,这是她的作品在中国的首次展出,也是西岸美术馆盒子首次呈现视听装置。结合雕塑、声音、科学与虚构叙事,休谟的作品以舞台般的方式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阻隔,在动物与矿物间切换,带来个体渴望与自然力量的碰撞。她的创作不仅探索了世界交流的可能性,更是对未知事物的知性探究。而另一大型舞蹈项目《杰罗姆·贝尔的无限空间》则通过三件现场作品、六部舞蹈影像以及一场对谈,全面展示法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杰罗姆·贝尔的创作,并邀请公众集体参与,一起冲破高冷的“舞台”,用肢体动作激发出人性之光。

在全球的艺术日历上,11月早已写下中国上海的名字,而不断发展的上海西岸也已成为11月艺术行程中不容错过的一站。上海西岸文化艺术委员会主席方世忠表示,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以相同的愿景为基石,在过去的一年里,双方同舟共济,特别是在共同经历的这段特殊时期里,为公众带来了一个开放性、有温度的跨学科文化中心。双方的团队为该项目付出智慧与汗水一定能散发出更多的光和热,让中国看到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中国。法国蓬皮杜中心主席、馆长兼首席执行官塞尔日·拉斯维涅说道:“一年前,我们开始了这项勇于创新的计划,‘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适逢其时,以庆祝我们项目的第一个周年纪念。”

本杰明·格兰多戈  《卧树长凳》  2011年

蓬皮杜中心  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这条长凳似乎刚从森林中走出来,是一棵横卧着、顶着乱蓬蓬的树枝的树。作品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艺很复杂:保留自然的原始特性结合精准的工业设计,才得到这一举重若轻的最终呈现。树枝上的树皮被部分打磨过,露出木材的颜色和纹理。是一件自然的、野生原始的,又精准的创作。

大卫·特鲁布里奇  《索拉灯》  2010年  2017年购藏

蓬皮杜中心  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伊卡洛斯翼灯由目前定居在新西兰的设计师大卫·特鲁布里奇(David Trubridge)创作,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间的索拉圆形吊灯代表由年轻人的两个翅膀框起的太阳。就如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忽略了父亲达达洛斯的劝告,一时得意飞得太高,结果太阳融化了蜡做的翅膀。设计师想要警告当下世界中伊卡洛斯式的傲慢自大。

罗恩·阿拉德  《Voido摇椅》  2006年

蓬皮杜中心  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曲线是以色列设计师罗恩·阿拉德的钟爱要素,也赋予他的家具作品简约未来的风格。他一直在试验所用材料的性能,希望不断创新探索新的美学效果。《Voido摇椅》动态的曲线在确保了其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前提下,彰显着强烈的雕塑美。

马塞尔·万德斯  《糖椅》  2010年

蓬皮杜中心  巴黎

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它首先由非常结实的线编织成类似于一块大桌布的圆形图案。随后将这块柔软的材质浸入环氧树脂中使其凝固变硬。然后应用金箔给它带来糖果包装纸的外貌特征。艺术家的此举是让人联想女性和童年的温存美好,将旧日的美好时光和情感映射到设计品中。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