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华:“上海模式”打赢武汉战“疫”
2020-11-30 要闻

郑军华(右一)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临危受命,担任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总支书记,年三十晚带领全国第一支支援武汉的医疗队紧急出发,并坚守到曙光的来临,全体平安返回上海。

如今,疫情防控已经归于常态化,郑军华依然提醒大家:冬季的到来,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会提高,需要更加重视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目前出现的偶发病例,相信在科学、精准的防控下,会迅速控制。相信疫苗的到来,会有明显的防控效果。

刚去武汉时队员们睡觉都戴着口罩

郑军华带领的医疗队来自52家单位135人,是最早从上海出发、最少思想准备的一批队员,是最少成熟经验参考、防护物资最不充足和初期防护条件最不完善的一支队伍,是进驻金银潭医院,拯救最危重病患者的一群战士,也是奋战时间最长的上海援鄂医疗队。

但是,他们成功实施“五四三二一零”工程,建立了适合武汉的“上海救治”、科学专业的“上海防护”、精益求精的“上海精神”、超前一步的“上海研究”、一脉相传的“上海人文”等五个上海模式。开创四个第一:第一支到达武汉、第一支开讲党课、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案、第一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论文的援鄂医疗队。

1月25日凌晨1:30,上海医疗队抵达武汉,下榻在离金银潭医院步行约20分钟的宾馆,“由于不清楚具体情况,我们的队员们睡觉都是戴着口罩”。这支队伍年龄最大67岁、最小25岁。

在郑军华的有力号召下,通过发扬党性,一名党员带两名同志,以党建带动组织建设,这支临时队伍被牢牢地凝聚起来。在援助救治过程中,他们将上海医疗服务的精细化管理的举措和一整套操作规范落实在工作中。这支党员占到44%的先锋队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像搬运物资,我们都是党员带头做搬运工”。

完成全国第一例和第二例尸体解剖病案

“至暗时刻”,回忆起最初那段时间,郑军华如此描述。

作为最早进入武汉的一批队伍,他们接管的是两个重症监护病房,一个病房30多个病人,三分之二戴着呼吸机。“接管后,45分钟就走了一个病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走3个病人。”在救治危重病人的过程中,即使是使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人工肝、人工肾、ECMO等手段介入治疗,还是有病人抢救困难,甚至不幸离世。

“作为一种全新的致病病毒,新冠病毒对人体的侵害,只有到最后阶段才能看明白。当我们从病理解剖中反演出病毒侵害人体的过程,才能更清楚病毒的致病性、致死性在哪里,才可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到阻断病毒进攻的方法,让临床治疗更加精准有效。”郑军华强烈地感觉到,了解此次疾

病病理的发病过程,尤其是致病性和致死性方面,对救治病人来说至关重要。

遗体解剖! 郑军华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然而要顺利完成一次病理诊断并非易事,其中包含对伦理、法律以及大量程序问题的系统性协调与落实,郑军华和上海医疗队专家顶住了压力,周密准备下,他们提前展开了一系列联络、筹备工作。

2月16日凌晨3点和下午6点45分,两位新冠病毒感染者先后不幸离世,这是自疫情暴发以来,首两例遗体捐献案例。10个小时以内,上海医疗队高效率完成了有关尸检的所有法定手续,来自湖北的法医病理学专家、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及其团队在18小时内展开了检验。

这是自疫情暴发后,全国第一例和第二例尸体解剖病案,标志着在全面深入了解新冠肺炎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遗体解剖结果出来后,解答了很多疑惑、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线索。上海医疗队结合临床800多病例数据,在顶级医学期刊JAMA子刊发表成果,率先提出从入院至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和从ARDS发展至死亡两阶段病程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特征,临床需要据此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3月中旬,医疗队对病毒的掌握更加清晰,对病人的处理更为熟练,重症病人死亡也越来越少。在上海医疗队离开前的18天内,没有出现一例死亡。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