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球十佳博物馆和文化中心”榜单,这个千年古村如何“焕发”新生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 记者 常鑫/图、视频
12月初,意大利设计网站Designboom发布了全球“十佳博物馆及文化中心”榜单,上海章堰文化馆位列其中。
建筑背后有什么巧妙设计?新老空间如何“共存共生”?近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进章堰村,探索这幢从老墙之内“长”出的新建筑,倾听乡村振兴建设中,章堰村文化馆的设计故事。
新老交互 | 破败古建筑焕发“生机”
在上海青浦,有一个古老的小村落——章堰村,傍水而居、小桥流水。这座水乡古镇,起源于宋、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走进村落,穿过村东头的石拱桥,路过村口的城隍庙,延着河流一路向西,一栋被残垣老墙包裹着的白色建筑出现在古瓦青砖之间,这就是章堰村文化馆。
如今的章堰文化馆,建立在章家宅、原村史馆和部分空地上。灰墙黛瓦的老墙,正来源于民宅“章家宅”的旧址。
对于章堰村来说,老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设计师琚宾考察项目时,发现了这个100多年的老房子,“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已经坍塌的房子的老墙对我印象最深,它非常的有魅力,当时我就想把这个墙留下来。”通过加固、修缮等方法,设计师保留其历史质感,仅在原基础上做“修改”。
虽然外墙风貌耐人寻味,老建筑的部分内部空间却破败严重,几乎无法使用。于是,老旧灰砖砌筑的墙体内,一座设计简洁的新建筑“生长”出来。
新建筑与老墙相隔50厘米的距离,为了不破坏老建筑的肌理,主体采用白色清水混凝土,以呼应周围建筑的立面色彩,从而使得“新老”建筑巧妙融合、共存共生。
“不是推倒重建,不是修旧如旧,而是新陈代谢,遵循历史的发展脉络。”馆内的工作人员全欣介绍,当里面的房子被岁月包裹,会和外面的老墙逐渐相似,慢慢融合在一起。
沿着主体建筑继续向西,一棵高约11米的老槐树傲然挺立,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在原址上自由生长。路过这颗槐树,便是章堰村文化馆的入口。
老槐树守着新建筑,并不是个意外,而是设计师琚宾的精心选择。“因为这棵槐树我们才把入口改在这里。槐树比我们来得早,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护。”
在这场新老建筑的交互中,历史得以传承,生命能够延续,古村焕发“生机”。
环环相扣 | 置身于奇幻园林
走进章堰文化馆,眼前是一片白色世界,光线从井格梁天窗倾斜而下,照亮整个空间。内部多扇大小不一的玻璃窗,使得室内与章家宅外墙融为一体,充满着岁月的质感。
往前看去,一幅三米见方的玻璃,透出了东侧老墙斑驳的内壁、木柱、柱础及一扇木窗,好似一幅抽象的现代主义绘画,由天光均匀照亮。
穿过位于东侧幽深的小道,便步入了一座老旧的三合院——村史馆。古桥模型、陶制礼器、章堰老宅的柱杵古砖一一展示,在这里,观众驻足、观览、阅读,了解这座拥有千年故事的古村落,如何从唐宋年代起临水而筑;跟随章楶,苏轼,任仁发,米芾等贤士的诗文,穿越千年。
一幅章堰盛景图,仿照清明上河图,将村史上的老资料图通过现代技术进行还原,再运用动画的形式,分别呈现了章堰村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象,重现出当年”金章堰、银重固”的繁华胜景。
这幢在原址上改造的村史馆,似乎变了样,又好像一切都保留着。
从展厅北门踱步而出,迎面而来的是开阔的庭院,保留在空地上的大树和竹林也被利用起来。白色石墙环绕的清浅水面上,高约20米的水杉“漂浮”在庭院中央。晴朗的天气里,竹林在白墙上投下一片影影绰绰。灰砖、白墙、竹林、石块……门窗勾绘出朴素的诗意,处处浸透着历史的古韵。
拾级而上,俯瞰整个章堰文化馆,三幢新老建筑看似独立,却又环环相扣。回游式流线的设计,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座房外有房、窗外有窗的奇幻园林之中。
乡村振兴 | 在千年古镇打造“向往的生活”
古老的章堰村在时代的变迁下失去了曾经的繁华,而这座从老建筑里“长”出的新地标——章堰文化馆,或许能重新唤起这片土地热闹的记忆。
值得期待的是,章堰村不仅有文化馆。
2020年4月下旬,上海市公布了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计划,“章堰村项目”名列其中。一幢幢青瓦小楼贴水而筑,村庄四周为稻田,13条水道穿村而过……如何“激活”这个千年古镇,解锁乡村田园的未来?
章堰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产业+文化、科技+艺术”的引领下,以科创为核心主线,使千年章堰有干净的河流、安全的土壤、有趣的新生活。
目前,章堰村北岸一期已经规划了文化馆、艺术家院子、集市、展览展示的体验空间等多个功能性场所。一河之隔的二期则建造了古色古香的叠院雅集。接下来,章堰村还要进行“古村新生”的一系列风貌改造,包括道路、绿化、河道以及生态统一整治。
未来,这个千年古村4.9万平方米的空间,将聚集水乡艺术街区,打造滨水街区、咖啡书店、餐厅、民宿等。
所有的一切,完美契合了现代人理想中的乡村生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 记者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