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儿时的童谣吗?这群青年音乐人出了一本《寻谣记》
2020-12-1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崔子润

儿时的童谣都到哪里去了?2018年,民谣歌手小河发起了一个“寻谣计划”,他们走遍全国的山山水水、市井人家,收集整理了一大批濒临流失的童谣,有的童谣至今仍具有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而现在,漫画作家王烁把“寻谣计划”的真实故事改编成了《寻谣记》一书,今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签名售书。透过这本书,人们重新感觉到了那些古老童谣的温度。

 《卢沟桥》在“寻谣计划”中重见天日 

小河是河北邯郸人,所以他一开始想做的是一个“胡同童谣”的计划,搜集的只是北京地区的童谣。后来做完之后,大家都意犹未尽,这才有了范围覆盖全国的“寻谣计划”。

他们第一站就到了浙江,寻谣的方式就是让老人把小时候的童谣唱给他们听。“有一个阿姨,她给我们唱的,是她小时候去邻居家玩,邻居的爸爸常唱这首民谣,她就记住了。”

小河说,“记得我第一次去公园寻找会唱童谣的老人,问了很多老人,不是说想不起来,就是想起来的童谣人尽皆知,后来终于等到一位何大爷,当他唱了一首做音乐20多年的我从未听过且又特别好听的童谣时,我强忍住了眼泪。这首歌叫《卢沟桥》。”

《卢沟桥》的重见天日,大概是“寻谣计划”中的重要发现之一。“卢沟桥,卢沟河,卢沟桥上走骆驼……”画面感十足,又朗朗上口。团队的成员都兴奋极了,这更加坚定了他们寻找童谣的信心。

在一个旅社中,他们听说,钱塘五柳巷社区是城里很老的社区,可能会有许多童谣,他们就立即奔赴当地。到了一看,这一片真的非常老旧,巷子里里外外透出岁月的痕迹。正一路搜寻着,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推着自行车要出门,他们便迎上去问话。

结果这位朱奶奶张口就是一首《宝宝要睡觉》的摇篮曲。其中还有一首《秋天来了》是这么唱的,“秋天已经来到了/蓝蓝的天空多么高/秋风吹,树叶落/鸟儿飞,虫儿叫/农民伯伯收割忙/小朋友来帮忙。”这些已经不再传唱的童谣仍然那么清新可爱,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个“寻谣计划”持续了一年多,有几十首童谣被重新发掘出来,连带的是那些童谣传唱者的故事。小河说,这些传唱者大多年事已高,但让人惊奇的是,对于童年的童谣以及学唱童谣时的心境,他们仍然记得清清楚楚。这就让“寻谣计划”的团队有了出一本书的想法。

 要让老童谣恢复起来,重新传唱开来 

小河的合作者就是漫画作家王烁,这便有了此次在上海亮相的新书《寻谣记》。这是一本“想了一年,做了一年”的书。他花费近一年的时间重走寻谣的公园,重访寻谣的老人,并将这些寻找的经历、寻来的故事与“寻谣计划”的真实故事融合到一起,画成了一个个小而温暖的故事。王烁在此期间的体验也被带入了书中,最终成书的《寻谣记》已远超他原设想的将真实故事“翻译”出来的漫画。它既是小河的寻谣故事,也是王烁的寻谣故事。

王烁告诉记者,很多优秀的童谣正在远去,童谣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社会的变迁。如果任凭这些童谣消失实在过于可惜,所以有必要把它们发掘出来,重新被今天的孩子传唱。而童谣与漫画相伴,可以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真正的童谣与最真切的爱有关,在消逝之前找到它们,用新的方式唱响,同处一个时空里的老人、孩子和年轻人会发生自然的连接。

在小河和王烁他们眼里,中国是如此之大,各地都有各地的童谣,不同的童谣会表现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语言和地域当然会区别开不同的童谣,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当童谣唱起时,它本身的词曲韵律所带给人的感动会超越语言与地域的界限。

为什么要寻找童谣,恢复童谣?这一点已经再明确不过了,小河说,“寻谣计划”与今天的人、今天的城市有关。保留老童谣只是“寻谣计划”的一部分,以今天的声音触碰过去的童谣,建立一个能连接更多的人和物的通道才是此刻更重要的事。      

正是继续这样的考虑,虽然作为成果的《寻谣记》已经出版,但是这些音乐人寻找童谣的脚步不会停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崔子润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