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能回家过年吗?网友犯了愁,看看专家们怎么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临近年关,大家都开始筹划过年、度假了吧!
12月以来,四川、黑龙江、辽宁等地接连出现新增本土病例,“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形势严峻。
距离元旦假期还不到10天,春运也就在眼前,人员流动增加,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春运返乡怎么办?还能安心回家吗?别急,一起来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过年还能不能回家?
做好个人防护,回家应该不是难题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疫情愈发严峻,国内亦时有零星散发性疫情,那么今年春节能回家过年吗?
12月19日,钟南山院士在公开场合提出,新冠病毒出现“环境传人”的新课题。钟南山院士表示,近段时间,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了零星本土病例,国内疫情防控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外部因素影响,即境外输入;二是新冠病毒通过环境进行传播。
就在这几天,四川、黑龙江、辽宁等地接连出现新增本土病例。一时间,让不少网友犯了愁:今年过年还能不能回家?!
有网友表示,“在外打工的人们还能回家吗?与其回不了家,还不如早早先回家,在家等待过年的到来。”
不过,更多网友表示:经历了十一假期大规模人员流动的考验,明年疫情下的春运还将会有序进行,只要做好个人防护,回家应该不是难题。
假期还能出行吗?
可以!但仍要做好防护
什么是新冠病毒“环境传人”,情况难道更糟了吗?对此,专家解释说,物传人一般发生在疫情的早期,起到导火索的作用,但在疫情传播扩散中的作用非常有限,人传人才是新冠流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不过,有一点很明确,只要流动的人群中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就不会造成大规模扩散。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重点要做好无症状感染者的检测发现,对于高风险人群定期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有可能暴露于新冠病毒、有可能感染,但没有出现症状的人,这是我们控制新冠肺炎在冬季出现流行的非常重要的举措。
在行业中,尤其是从事进口冷链物品和任何进口国际物品的从业人员,都要进行定期核酸检测,及时把结果同社会分享,对于人员的管理,成为我们能否渡过今冬明春非常关键的防控措施。
针对大家关心的出行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可以出行,因为我国目前整体上的状况非常安全。但还是要遵守保持人际距离、戴好口罩、加强个人卫生,同时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尽量减少出行。
同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国内除了几个中高风险区域外,哪都可以去。“新冠病毒的寿命很短,只要你的免疫力正常,两个礼拜病毒就死掉了,在光照下寿命更短。”不过,张文宏医生再三强调:“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这三招,仍是最好的手段,也是控制疫情的三个关键!”
不过,专家一致表示,对于65岁以上且患有基础慢性病的老龄人群,不建议春节期间长途劳累奔波,留在当地过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个人群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救治难度会更大。
英国突变株?
张文宏:现在担心疫苗无效为时尚早
昨天这个冬至夜,过的并不太平。英国卫生部官员Matt Hancock知会议会,英国发现新冠病毒的新突变株,可能会加速病毒在英国的传播。英国伦敦地区随之也宣布采取了最高等级(4级)的防疫措施。这个消息迅速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
12月22日零时,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在微博上发文,认为“英国突变株并不意外,疫苗接种有条不紊推进即可”。
“变异是自然现象,在意料之中。”张文宏医生在微博中称,就像前段时间出现的D614G突变一样,病毒在传播中不断出现变异,并出现优势株是必然的,是生物进化的自然现象。
在疫苗出来之前就发生对疫苗无效的变异可能性不大。病毒每天都会发生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突变发生,迄今在试验中被证明有效的疫苗类型只有在上市后才会因为疫苗压力,筛选出对疫苗无效的突变。这需要等待疫苗上市后我们对疫苗保护失败的病例做测序来验证。一旦发现对疫苗无效的变异,那时候可以很容易地对疫苗进行调整,就像我们在流感疫苗上做的那样。
此外,张文宏医生指出,风险最高的人群应该最先接种疫苗。这是全球共识。发病率越高的国家接种的迫切性就越高。在全球逐渐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全球疫苗逐渐普及到位的情况下,中国在高危人群做好疫苗接种后,随着大众对疫苗的疑虑逐渐缓解,接种率也会随之上升。将来在疫苗接种到达一定水平后,新冠会成为一个和流感接近的季节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相信中国,会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的防控工作。
【假期“防护提醒”】
问: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乘坐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要全程佩戴口罩,并配合、遵守交通部门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和要求;尽量少触碰公共物品,勤洗双手,也可使用免洗手消毒剂保持手卫生。
问:去景点游玩应如何做到科学防护?
答:提早了解景区限流、预约等资讯,准备好健康码;尽量选择线上购票、扫码支付等非接触购票和支付方式;游玩时应勤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口鼻;随身携带口罩,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和人员密集场所自觉佩戴;注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问:若在旅行中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该如何处理?
答: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应立即佩戴口罩并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旅行归来后,保存好各类行程票据和电子消费记录以备查询、追溯;回沪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自主健康观察时间为14天;期间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至附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
问:参加聚餐聚会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答:牢记个人卫生,勤洗双手;注意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大声喧哗;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暴饮暴食,做到饮食有度;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
在餐厅用餐,选择间距较大、通风较好的位置落座;二人以上合餐时应使用公筷公勺;建议采用非接触式的电子化支付方式。
问:假期全程宅在家里,这样总没问题了吧?
答:居家休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要“静动结合”。在晴朗的天气里,不妨利用难得的假期,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适当的运动量,出出汗,减掉小肚腩;假期中也要保持规律作息,牢记熬夜追剧伤身体,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营养均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