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青年如何传承红色基因?
2021-01-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常鑫/图

“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来自上海评弹团。今天我们讲的是传承红色基因,所以大家也看到了我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希望由内到外都能有一种红色的表达和精神的传递。”今天,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品格”的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陆锦花的“红色发言”打了头炮。

接下来,多位委员也就该问题各抒己见,大家纷纷支招,有委员还提到了利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等高科技打造数字红色文化之都。

 看这三位穿红衣服的委员如何谈红色基因传承 

陆锦花

陆锦花认为,上海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红色基因润物细无声地浸透在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和每个老百姓的身上。因为上海人的性格非常低调,上海人不惹事,但是又爱管闲事,大家有的时候也看到上海的一些老大妈、老大爷非常有主人翁精神,任何不文明的现象被他们看到,他们都会及时制止。我们的领导干部在管理的时候也是润物细无声的,这种精细化的管理让我们每个生活在上海的人都觉得非常舒适。

“这几天疫情又有反复,但是在上海的所有老百姓没有感到恐慌,我们的整个城市还是非常平和、祥和。我还注意到,就连我们隔离的时候一个小宠物都可以随时跟着主人一起,我相信做这样一件事情肯定会有很多麻烦,对防疫有更多要求,但是我们上海就是这样人性化的管理,我觉得非常感动。”陆锦花说。

在专题发言上,她还表示,上海的街头文化市井气息还不够,建议将电话亭改成“阿拉小亭”,可以自拍,可以放红色书籍,再创设红色APP。

巧的是,妇联界别召集人翁文磊委员和王建军委员也不约而同特意穿了红衣服来参加专题会议。翁文磊说:“有人跟我说在疫情阶段穿红色、亮色既能温暖自己,也能温暖周围的人,很契合今天的话题。”在谈及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时,她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充分共享红色研究成果,挖掘信仰源泉;二是不断延续红色精神内核,赋予时代内涵;三是紧密团结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厚植家国情怀。

“今天很巧,我也穿了红衣服。今年是建党百年,我们来讨论红色文化与城市品格这个主题非常有意义。从媒体人的角度发言,我主要聚焦在传播和创新这两组关键词,红色基因的传承离不开创新的传播,而创新性的传播能够让城市的精神品格更加立体起来。”王建军委员表示。

 委员建议打造数字红色文化之都 

金江波

“红色是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底色,红色文化构筑了上海城市品格的特质,红色精神则是城市的灵魂所在,红色初心诞生地更是成就了城市的传奇。”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金江波做了《赓续红色基因,打造数字红色文化之都的建议》的发言。他认为,数字之城是城市生命体和有机体的总和,红色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转型场景运营,是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

金江波指出,目前上海城市的红色文化数字内容转换率低。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的数字场景应用率偏少,开发手段单一。符合当下年轻人与小朋友阅读习惯的数字红色文化产品的平台太少,如抖音、快手、视频号以及相关益智类的电玩、电子竞技类产品匮乏。

此外,从事数字红色文艺创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欠缺,缺少真正理解红色精神内涵与红色文化特色的文艺骨干队伍。

为此,他给出了多条建议,第一条就是成立数字化“上海百年红色文艺精品工程”资料和数据中心,记录与传播城市红色记忆。打破物理剧场、展馆和舞台的限制,用数字化的方式加强红色文献的“图片、纪录片、声音、文物”等的数据收集、梳理、挖掘、转换与整合工作。建立红色文化的基因库和红色文艺精品数据档案,用于移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与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将数据共享给市民与大众。

“我们要培育与涌现一批新时代红色基因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用青年认同的方式演绎红色精神,用青年更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优秀的文艺人才队伍的培育则是关乎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系统性工程。”金江波表示。

他还建议,实施数字红色文化主题展馆工程,在红色传承工作中加入创新表现元素。

以科技沉浸体验模式,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机械舞台等最新科技手段,建造具有高度震撼力和深度教育场景感的红色文化主题系列场馆,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红色文化教育体验空间,创造最具未来感的数字之都新体验,成为城市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目的地。

 通过“一网通办”等广而告之,打造专业讲解队 

李培红

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具有红色基因。市政协委员李培红对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做了几点思考。

李培红了解下来发现,上海现在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改成了道德法制课,革命历史教育现在主要通过春游秋游祭扫烈士陵园等传统方式。于是,她建议能否把上海城市红色文化和学校相关科目联系起来,编制统一教材,在不增加学生总体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把上海红色文化教育列入道德法制课的内容之中,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对上海的城市精神有所了解。

去年10月,久事公交中运量71路推出“最美上海红色之旅专列”,车厢成为流动的“四史”路线党课,李培红认为这种形式值得推广。上海几乎所有的红色纪念地,都有公交地铁可以到达,这些线路串联起了一条无形的红色之旅。“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公交地铁报站、广播,以及车厢内或车站内的主题装饰,介绍沿途红色景点,并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相关站点的红色历史?让市民和游客通过乘坐公交地铁,就上了一堂无形的红色课程。”

李培红表示,大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现在主要集中在革命战争年代。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产业转型以后,上海的民族工业、民族品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过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像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还有上海众多的纺织厂等,都可以纳入上海红色文化系列,把整个上海的历史串联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

此外,上海的“红色景点”各区都有,各区也都在推自己的“红色线路图”。她建议,由市文旅局牵头,对上海的红色资源进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通过“一网通办”以及广大市民熟悉的移动平台,让市民点开手机就能了解上海红色文化的相关信息。

李培红指出,随着2020年“四史”学习的深入开展,各机关单位参观学习的需求很强烈。也出现了不少“野生”的讲师,他们通过网络召集城市历史爱好者,组成“行走”团队,有的还收费,讲的内容有些荒诞不经、博人眼球,对市民形成误导。她建议市文旅局结合“建筑可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讲解队伍的打造,通过组建由专家、学者、导游、讲解员、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探索网上预约讲解服务,并在网上平台公布这些讲解人员的信息,让市民能听到党的声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