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代表们关心什么?
2021-01-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继续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今天下午4点,代表们围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开展7场专题审议。在备受关注的“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专题审议会上,多位代表关注隐私保护和大数据共享问题。

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引领教育现代化

2021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上海“十四五”发展主攻方向之一,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引领教育现代化。”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认为,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越来越强烈,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改善教育管理的必由之路,更加可持续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在大规模转型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多样性、个性化等教育的重要手段。

杨振峰对此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基于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建设数字化的资源,构建新型的学习资源体系。“因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目前的学习内容呈现形式还是按照已有的学习逻辑来呈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的学习未必适合这种逻辑,所以重构学习内容、创新知识重建,可以针对不同学习内容构建自适应系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其间,还要提升师资素质教育,实现大规模线上线下教学。第三则是一个学生一个档案,开展学生数字化普及行动,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特别是过程性评价,为积累学生评价数据进一步探索。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彭燕玲则从城管执法实践的角度对上海的下一步数字化的治理转型提出建议。“要更加关注数据的采集与治理,切实增强数据的共享效率。”她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一网统管”,面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一网统管”统什么、管什么、如何统和如何管,并搭好数字化治理的基本框架,分步实施。

“要进一步强化数据采集的力度,对涉及城市运行,社会治理的各类数据,通过建立健全动态及时调整的采集清单,明确轨迹的数据标准要素,确立数据归集的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逐步推进数据的应统尽统,为共享应用高效奠定基础,形成数字化治理的基础数据库。”彭燕玲建议道。

她还期待,更加关注社区数字化的治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居住安全、房屋使用安全,物业服务、小区停车、宠物饲养、垃圾分类等这类的事件的管理,也应尽快纳入数字化治理体系,推动社区治理向智能感知、智能预警、预判、预防转变。

小数据隐私保护,大数据加快共享

市人大代表胡晓丽,另外一个身份是上海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在审议现场,她播放了一段录音,把普通市民的声音直接带到现场来。“他最后发出那句呼吁,我特别想带到现场来,他说,特别担心我们打着数字化转型的旗号,漠视我们市民的声音。尤其现在我们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生物信息的保护,我认为应该进入到我们同步关注的范畴之内。”

原来,这位市民所居住小区里要进行人脸识别安防系统的转换,要求“必须”,但他不同意。结果,在协调之下,采取了两条通道,人脸识别和门禁卡并存。据悉,选择两种通道的,各占50%的比例。

胡晓丽说,她特别想把这个市民的声音带到现场来,因为我们必须知道技术为什么要用,数字化转型为谁而转型?“如果我们不在每一个技术进行之前问这个问题的话,很担心最后只是技术的秀场,形式非常美,但是不中用。我很希望,每次技术带来的变革是真正从人的需求而出发。”

陈岳川代表则接着话题指出,应该注重对小数据的隐私保护,加快公共大数据的共享。“大数据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可能对小数据还是比较陌生的,小数据并不是指数据量小,而是围绕个体为中心全方位的数据,包括生活习惯、社交、财务行为等。比如,你的消费行为,你运用的数据,你的睡眠的数据,全部被搜集和利用以后进行分析,对外就会形成专门针对特定个人的数据集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数据画像。相应的,对于企业的数据也是一样的,可以这样说,大数据注重的是群体行为描述,小数据注重的是个体行为的描述。”

在他看来,现实中,其实并非大家日常所说的那样“大数据杀熟”,确切讲,反而是“小数据杀熟”,正是因为准确掌握个人特定的数据,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其实这是典型的由于数据隐私保护不力而引起个别企业数据获利的反面案例。

因此,陈岳川建议,要加快隐私增强计算技术研究和应用,在保护个人数据不被随意采集和滥用的同时,又能及时高效地服务。“个人隐私数据保护这方面,其实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隐私增强计算技术,也是我们以后数据交换和适用的基础性技术,希望政府加快这方面的引导,加快实际应用步伐。”

“在保证数据隐私性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这将能够有效地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有效地来释放数据的价值。”陈岳川还建议,将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作为数据治理体系的关键内容,同时,在推进移动应用和互联网应用中,惠及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消除数字化鸿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