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过后的第一天,花博园建设火热如常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随着挖掘机轰隆作响,一棵榉树被慢慢吊起,移入事先挖好的树穴内。牛年春节长假结束后的上班第一天,对于花博园区的建设者来说,并没太大区别,从春节至今,花博会的建设从未停滞。
万木即将成林
在园区主入口旁的景观林广场上,春节前还是一片空地,如今,1000棵树木已经成林。未来,包括榉树、香樟、银杏、朴树等在内的十多个品种共计10000多棵树木,将在主入口处蔚然成林,让游客一踏入花博园,就有置身森林的感觉。而从主入口进入园区,沿着主轴一路来到世纪馆,通过花舞双桥,进入复兴馆之前,会经过树阵广场。目前,这里已完成全部的苗木种植。高约10米、胸径约30厘米的128棵榉树在复兴馆前整齐排列。
“榉树”的“榉”通“高举”的“举”,民间自古有兴起之意。即便眼下正值冬季,由于侧枝萌发力强,榉树枝条依旧蟠折向上,树形挺拔端庄,别具一番美感。在整个花博园,高大乔木超过100种,种植总数近70000株。这么庞大的数量,准备工作系统而繁杂,所以苗木种植相关工作已于一年前就已启动,也在这个春节前后迎来了最紧张的收尾工程。
面对紧张的施工节点,园方选择容器苗种植方式,在特定容器内培育苗木,移栽时苗随根系土团栽种,以此减少根系受损,提高树木成活率,如此才让“一夜成林”成为可能。在整个种植过程中,施工方也克服了重重难题。例如,园区土质碱性高,不利于苗木生长,在土壤改良方面花费了巨大精力。经过技术改良后,最终留下三种不同的配生土,分别用于园区苗木、花卉的种植,以及世纪馆顶端的覆盖。
为了让园区的树木视觉上更具层次感,在种植过程中,树木差异性、如何合理配置以及景观效果等也是园方考虑的重点。所有的苗木种植完成后,整个花博园将呈现“四时之景不同”、季相丰富、层次分明的观赏效果,尽显崇明自然生态底蕴,将真正让游客有一种在森林里赏花的感觉。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园中复兴馆、世纪馆、竹藤馆整体进度分别为98%、86%、84%;临时场馆、公共区域地栽苗种植、园区及外围配套水系等进度均在90%以上;南园的道路、水系、出入口等建设项目已完成,兰园温室已完成,菊园完成硬质景观施工,荷园总体进度完成80%。
节后干劲更足
2月18日,花博园工人住宿区内一如往常。今年,有1000多名花博会建设者留在了崇明过年,春节后的第一个上班日,对他们来说和春节前没什么大区别。
“春节里也没停工,节后肯定更要卯足劲冲刺了。”电焊工赵凤辉是河北人,在外打工那么久,这还是他第一次过年没回家。和他同工的高永生年纪最小,每年回去都会被催婚,“这次可以不用被催了。”他笑说。这个春节,他们和工地上的工友们一起吃了年夜饭,包了饺子,各自做了家乡菜,过了个特别又温暖的年。
建设者们的付出也让花博园区一天一个样。离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花博园区“一心、一轴、六馆、六园”的格局已经形成,各省市室外展园也正建设得如火如荼。
蒙古扁桃、沙冬青、阿尔泰狗娃花、大青山千叶蓍、二色补血草、蒙古莸、山丹、羊草……这都是内蒙古的乡土植物,主题为“亮丽内蒙古”的内蒙古展园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由一条象征着“哈达”的花带将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生态修复、家庭园艺的三种应用成果串联起来。内蒙古印象、缀花草地、百花百草园、种子方舟、资源圃、药食花园、生活花园7个区域里,可以看到,结合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构筑物及园林废弃物创意小品,营造出了花境组合、近自然群落组合、花田等场景,让人可以欣赏到不同环境下独属于内蒙古的乡土植物之美。
在湖南展园里,洞庭湖为境,《楚辞》里描写的近百种芳草香花,构成了一幅幅雄伟瑰丽的图景,五个特色区域都有好听的名字——佩香、沐芳、腾凤、栖荷、饮露,带来诗词之美。水杉、荻、芦苇、菱角、苔草、苦草、荷花等各种植物展现出洞庭湖的湿地生境,红檵木、三红紫薇、杜鹃、红叶石楠、彩叶草等红花红叶植物则借喻了湖南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记者了解到,目前花博园室内外布展也正加快推进,室外展园总数达到180个,数量创历届花博会之最,正加快推进展馆方案评审工作,已完成162个室外展馆方案评审,98个正在进行布展施工,今年5月21日,静待花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