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食品”真“无糖”吗?一起听专家怎么说
2021-02-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实习生 刘秦春

担心孩子吃太多糖长蛀牙、不健康就给宝宝吃“无糖食品”?这些号称“无糖”的儿童食品真的无糖吗?还是换个花样想方设法掏空家长的钱包?给宝宝吃“无糖食品”的家长们要当心了!这种食品真的不能“放心吃”,更不能让宝宝“放肆吃”!

无糖、不伤牙……在各大电商平台热销,这类宣称宝宝可以放心吃的“无糖食品”卖地火热!今天,记者检索了三大主要电商平台,发现儿童“无糖食品”销量动则10万+。

记者以“无糖食品儿童”为检索关键词,在某电商平台上检索,一时间跳出各种宣称“无糖”的儿童零食。有声称“无蔗糖”的高钙牛奶片,有“无糖精全麦代餐儿童小孩健康食品饼干”,有“手工秋梨膏棒棒糖无糖精小孩宝宝零食”,还有无糖精水果糖等等。

其中综合排序第一的产品,是某知名零食品牌商的高钙无糖棒棒糖儿童零食酸奶味糖果,该产品累计热卖5.3万件。商品详情页介绍该产品为“专为3-12岁设计的棒棒糖,没有糖的棒棒糖”,号称该产品可以“宝宝安心吃,妈妈放心买”,还表明该产品未添加白砂糖、糖浆等“糖”,进一步表明“配料里的糖醇、糖苷不是糖哦”。不少家长评论道“无糖的给孩子吃很安心,哪个娃娃不爱吃糖呢?不烂牙又能享受甜品带来的快乐!”

记者询问该产品客服,“这款无糖棒棒糖是否真的无糖”。该客服只回了一个微笑的表情包。随后,记者表示“怕宝宝吃多了蛀牙”,该客服表示“这个适量就可以了”。

而另外一款销量排名第一的“无糖婴儿米粉”,该产品累计销量2.1万件,商品参数介绍该产品适用年龄段为0-2岁。但是,在该产品成分表中写着,每100克米粉含3克“低聚果糖”。销量排名第二的是一款宝宝营养粉,声称“无糖款不含蔗糖”,然而营养成分表中也显示每100克该产品含有2.06克“果糖”(游离糖)。同样,排名第三的“无糖饼干”成分表显示,含有添加量≥2%的“木糖醇”(代糖)。

 专家  谨防“甜蜜”陷阱 

你以为的“无糖”真的无糖吗?记者就“无糖食品”相关问题采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主任马莉。究竟什么样的食品才算得上是“无糖”?马莉主任给出了答案。“糖”其实是碳水化合物的俗称,碳水化合物除了包括我们平时吃的蔗糖,还包括淀粉等多糖。“我国营养标签标准规定,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就可以称为‘无糖’。”

马莉主任表示,很多所谓的“无糖食品”都含有淀粉,即使里面不添加蔗糖,这些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的消化道以后,被消化酶分解,会转变成葡萄糖,产生热量,所以无糖食品并非一点糖也没有。

与此同时,马莉主任针对市民的疑问,一一进行了解答。

 误区1  0蔗糖≠无糖 

事实上,市面上大多数声称“无糖”的产品实际上仅仅只是不含蔗糖,但是仍然含有其他大量“游离糖”,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糖食品。

那么,什么是“游离糖”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5年发布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将“游离糖”定义为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的单糖(果糖、葡萄糖等)和双糖(麦芽糖、蔗糖等),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

因此,市面上常见的无糖果汁、运动饮料、酸奶、气泡水、饼干等一系列标注0蔗糖的产品,实际上可能偷换成了“结晶果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玉米糖浆”“蜂蜜”等。被大多数人忽视、不起眼的游离糖摄入过多会危害健康,该指南表明,若增加了游离糖摄入量会影响膳食的营养质量,短时间内大量摄入游离糖易导致肥胖,因为游离糖的摄入变化与体重的变化紧密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加剧传染性疾病。

过多摄入游离糖也非常不利于防控龋齿,世卫组织研究表明,游离糖摄入水平和蛀牙,也就是龋齿之间有非常大的关联,研究证据显示,如果游离糖摄入水平达到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上,与摄入量较低的情况相比较而言患龋齿的比率更高。世卫组织建议为减少终生的龋齿风险,应该尽量降低游离糖的摄入量,尤其是在儿童时期。

世卫组织在《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为了健康起见,人们终身都应该注意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成人和儿童的游离糖摄入量应该减少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如果能进一步将其降低到摄入总能量的5%,会更利于身体健康。

 误区2  0添加糖≠无糖 

有些0添加糖食品也并不是真正的无糖食品,没有人工添加,不代表本身不含糖!

实际上很多产品主打的鲜榨浓缩“原味果汁”,虽然没有额外添加游离糖,但果汁本身就含了不少的果糖、葡萄糖等单糖。此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体内代谢之后会变成葡萄糖。简单来讲,淀粉、小麦粉、米粉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本质,都是“糖”!一定要注意摄入量,否则一不小心就摄入量超标出现大大小小的健康问题。

 误区3   无糖≠无风险 

市面上也有一些无糖食品通过添加高甜度的“代糖”(甜味剂)来实现产品低热量的卖点,这些食品虽然有它的优点,但也并非全无风险。

甜味剂的种类很多,根据产生热量与否,一般可分为营养性的甜味剂(可产生热量)及非营养性的甜味剂(无热量)两大类。营养性的甜味剂食用后会产生热量,但每克产生的热量远远较蔗糖低。常见的甜味剂有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蔗糖素、糖精、甜蜜素、安赛蜜、甜菊糖、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虽然热量低,但长期过多摄入也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增加代谢紊乱的风险,易诱发肥胖及2型糖尿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实习生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