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对于高校思政课,这两位全国政协委员有话要说
2021-03-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人生有许多重要阶段,大学对青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吴焕淦将提交一份《关于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的提案,为大学如何立德树人支招。事实上,除了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还有一重身份是针灸学专业教师。“四年前,我们大学就开始探索课程思政的工作,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与此同时,长期关注思政教育的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也对思政这一话题表示“有话要说”。

吴焕淦

从一堂针灸版思政课引发的“思政提案”

吴焕淦告诉记者,在教授《针灸学》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自己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思考,即如何将课程的知识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以针灸学的学科特点,承载公民品格、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把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发展、创新针灸的专业责任和服务患者、服务健康中国的职业担当传递给大学生。

让吴焕淦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2020年3月2日。那天,他主讲的针灸治疗学是寒假结束后在网络上给学生上的第一课。课程上,他讲述了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带领学生探讨针灸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

“我认为,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我们针灸学的历史,让他们得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从而为健康中国战略助力奋进的信念。”吴焕淦表示,自此之后,他本人对思政课程的意义更有体会了。“我们大学有岐黄中国系列思政课程,我也在积极准备进行课程设计,希望能够尽快开出好的思政课。”

在这份提案中,吴焕淦提出,应该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以夯实教师思想基础,凝聚教师的智慧与力量,推动办学事业的不断深化和拓展。这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激发教师教书育人、创业干事的动力。”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教师思政工作

想法很好,可是在调研过程中,吴焕淦也看到了不少问题存在,比如“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未形成校园文化品牌”“保障机制不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实施动力”等等。

在吴焕淦看来,就思想层面而言,大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校园文化品牌的作用定位不清晰。“校园文化建设在方针政策方面存在不足,管理层面缺少专人负责,组织和制度保障不完善,导致各项文化活动未能较好的开展。而且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建设,以促进校园文化朝个性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此外,在思想政治工作‘复杂多元’的新常态下,部分教师学习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高,理想信念淡化。”

他认为,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当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以夯实教师思想基础,推动教师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出发来思考思政教育。“目前,教师出现以上情况,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根本上还是缺乏对自身职业义务和职业道德的思考与把握;并深化师德考核,以制度规范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科学化水平,切实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同时,还应加强实践教育,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或挂职锻炼。

对于大学如何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在校园开展思政工作。此次,吴焕淦给出了五张“药方”,分别是统筹规划,加强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品牌引领,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强化保障,促进校园文化举措落地;坚定信念,夯实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评价,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打个比方,高校完全可以用好校史资源,深挖博物馆、校史馆文物的深厚内涵。通过运动会、重大节庆活动等形式,弘扬正能量。优化校园宣传平台,大力传播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等。”吴焕淦解释说,在强化保障上,高校还可以优化学校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制定、修订文化建设相关制度,鼓励、引导师生员工主动参与文化建设工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适当建立校园文化评估机制,可以引起教师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注重探索其形成和发展规律。

汪小帆

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

身为上海大学副校长的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近年来也十分关注高校的思政教育。他在调研中发现,思政课教师的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较为明显,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依然未能形成共识等。

为此,他建议,以新技术新理念加快提升思政课的整体质量。我国各个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应对,开展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论文的在线指导等,学校的精心组织、教师的认真准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等都值得充分肯定,其中涌现的大量的改革创新案例更值得好好总结和发扬。建议教育部牵头组织,以新技术新理念破解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一的瓶颈问题,也为新常态下的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指导。

汪小帆在调研中还发现,目前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理念,即对于什么是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尚未形成共识。如有的认为每次上课前花几分钟讲一讲思政的内容就是课程思政,有的则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等。为此,他建议能够加大宣传并进一步落实,通过在不同专业树立一批示范课程切实起到引领作用并形成共识。他还建议,以示范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更好发挥协同效应。

他还建议,以考核为抓手助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建议能够把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上的改革成效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各个学校在考核院系和教师时也把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改革成效作为重要内容。

看上大是如何在全校各院系推进课程思政

汪小帆表示,近年来,不少高校在课程思政协同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以上海大学为例,学校努力构建以教师思政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思政六层体系。2017年开始全面启动课程思政方案,明确“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建设课程思政试点课程70门,荣获2017年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校。

此后,通过示范课堂建设、公开课观摩、各级各类研讨会等载体,上海大学在全校各院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微课、在线课程等65门,遴选首批10门试点课程作为示范课建设项目,评选10个特色课堂,举办教学研讨会、教学沙龙、教师工作坊、微课比赛、示范课程评选会和教学展示活动等交流提高活动20余次,立项课程思政著作12部,编写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50个。

上大还打造了由150名教授参与的11门“大国方略”系列课程。创新中国公开课在学习强国头条报道,点看2200多万,点赞40余万次。学校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高校,2019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校”。

此外,上海大学课程思政专家团队还曾和人民网开展公开课等合作,推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公益直播项目“领航课程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

汪小帆说,上海大学去年下半年先后召开了本科教育大会和研究生教育大会,出台的文件中都明确把加强学生思政工作、包括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后续将不断加以推进落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