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包装、文创产品……东华大学师生助力乡村成功“出圈”
2021-03-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通讯员 王宇

谈起乡村,人们总是将古朴、自然、乡土等词汇与之联系起来,似乎与时尚、设计、国潮没有太大关系。然而,这次一群来自东华大学的师生就打破了厚厚的时尚壁垒,在浙江省宁海县涨坑村助力乡村成功出圈。

“东华人”利用自己所学和专长,联合当地村干部、村民,一起探索设计赋能乡村的新路,通过展现乡村的生命力与感染力,让艺术连接乡村。涨坑的番薯烧、番薯面、小洪拳、垒地狮子等独一无二的IP,通过艺术设计再加工,在当地土特产包装、文创产品、乡村庭园等项目上推进落地。

以满载爱心的“心想事成”树为图案的红包、绘制着老黄牛简笔画的笔记本、稚拙笔画“我家在涨坑”的搪瓷杯、手机壳,无不透着一股子“潮”劲儿。

原来这些成果都来源于这次乡村振兴行动的重头戏——“设计小学”项目。东华大学设计专业的同学们驻村工作,跨田埂、唠农事,以“乡愁”为灵感来源,“大手牵小手”和当地的小学生共同开展设计创作。“我家的红薯面特别好吃,每次妈妈做红薯面的时候,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特别好闻。”小学六年级的林可语小朋友一边用手中的画笔把她最爱吃的红薯画在纸上,一边眨巴着大眼睛向大哥哥大姐姐们“推销”家乡的土特产。在涨坑孩子画笔下的涨坑“快乐小店”里,有土鸡蛋,有溪水鱼,还有糖果,用开心、快乐欢迎着各地的朋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设计师,小朋友更是天生的艺术家,当地小主人的绘画、语言和文字就是最淳朴的乡愁表达,加上我们学生的后期设计,就会碰撞出很棒的作品,通过激发村民的内驱力与创造力,让艺术重构家园。”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庆军教授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建设乡村文化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怎么建、朝哪建?如何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时尚、设计、艺术又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围绕这些问题,陈庆军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实践中寻找着答案。

同学们深入乡村参与解决设计问题、理解当代乡村产业的现状,也是培养青年设计师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尝试。只有走进乡村、亲近泥土的设计,才不会水土不服。东华大学艺术设计研究生张晗由衷地感叹道:“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我们最有活力的青春,投身在乡村中,为乡村增添新的活力,同时,能把专业特长,个人理想和咱们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在一块儿,我觉得我们特别幸运!”

据悉,这些年,东华大学的师生一直尝试用艺术和设计的专业优势,为乡村地区发展带去青年的智慧。上海金山的村庄变了摸样,云南盐津的山泉水走出了大山,贵州非遗绣品也来到了进博会……

“涨坑有三宝,红薯好,茶叶香,竹林长得节节高……”清脆的童谣声跳动在山石清泉间,乡村大地正在悄悄改变着,向人们述说着古老村庄的崭新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通讯员 王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