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花甲的高龄社区归来仍是少年
2021-03-18 专题

四平路街道的“街边实验室”。本文受访者供图

60高龄的社区什么样?低矮的房子,掉落的墙皮,蒙尘的弄堂,弄堂口有几个老人坐在小凳子上晒太阳,老眼昏花,眼前走过的人,开过的车都如浮云般引不起他们的关注……恭喜你,答错了。记者跟随四平路街道宣文办副主任李原走进他们街道的社区,看到的是,环境时尚,功能齐全,社区生活玩得还很前卫。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老房子 新功能  

四平路街道的标签是老工人新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即使在当时很先进,差不多一个甲子,城市生活方式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建筑乏善可陈:建筑很旧,楼内层高也不够高,套内分布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要,街区配套简陋。而由这些住宅楼构成的街区,更是只有最基本的通行等功能,今天人们所需要的文化生活、休闲生活的需求,要求那个年代的建筑设计师想到,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

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需要有更多的空间来承载,老社区需要玩出新花样来。

在探讨如何满足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老社区如何腾笼换鸟,把一些过时的功能转换成新的服务功能的时候,街道将目光聚焦到了一个门牌上:阜新路260号。

这是一家废品回收站,开办时只是为了解决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后来随着层层转包,废品回收站生意越做越大,从以前为居民服务为主异变为区域废旧物资收运服务。废旧物品的吞吐量巨大,纸板箱、旧电器、塑料泡沫等废品长年累月地霸占着门口的人行道,装运废品的卡车每天进进出出,废品回收站门口污水横流。原本的便民设施成了扰民专业户。

如果将这个废品回收站的功能合并到其他对居民影响较小的地方,将阜新路260号这一百来个平方米用作居民的文化生活会怎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房屋租期已满,但回收站老板希望通过胡搅蛮缠的方式继续扎根在这个地方,甚至不惜鼓动工人“上访”。

街道干部没有气馁,他们通过反复细致的工作,解决了一个个难题:针对专业回收人员的需求,街道联系了区内其他回收站,并将这些回收站的地址印成小卡片,方便他们就近售卖废品;针对工人和居民的来访,他们一次次开会做工作,仅信访会议就开了不下30次。终于,阜新路260号搬迁了。

2017年,这个废品回收站变身“街边实验室”—— 同济大学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有居民路过,也可以推开这扇门。会议室有一堵照片墙吸引人眼球,这里陈列展示着2015年—2019在四平社区开展的各种创新项目,这些项目已经在社区实现。这里也有开放性的课程,可以让居民参与其中。天气好的日子里,实验室门口会放上长桌,师生们的作品、社区居民的小物件同台亮相,于是,这里有了一个独特的创新集市,好不热闹。

这个实验室也会有一些工坊开放日,让社区居民深度参与。通过一系列的创意活动,这里的居民和在这里工作的设计师、创业者聚集到了一起,使得所有在这个社区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们在这里融合到一起,从本质上改变了社区老龄化的生活方式。

要说,高大上,今天的阜新路260号也真称得上高大上,它还是同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上海第一个“城市科学实验室”,专门研究如何将设计和科技应用于社区,创造可持续的社区生活方式。

四平路1028弄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NICE2035”。

  老弄堂 新业态  

每一段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总会在城市中留下它的印迹,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粗放的商业形态至今在很多街区角落都能看到遗存。四平路1028弄,一条位于鞍山五村与公交新村之间,仅200米长狭窄的街坊道路,就是一条热闹而混乱、“繁荣”而脏兮兮的过去式商业街。29家小餐饮、水产、装潢等门店,价不廉,物不美,消费不怎么旺盛,但油烟扰民、车辆乱停,社区的百姓投诉不断。

让已经过时的生活方式退出历史舞台,重新规划社区空间的承载内容,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其中,街道干部们很好地起到了“社区规划师”的作用。为了提升城市更新的质量,他们与辖区内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合作,开展了“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为这条生命力已经到头的老弄堂策划新生。

现在的1028弄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NICE2035”。可以很确定地说,现在的这条弄堂,这条弄堂所拥有的项目,即使到2035年,依然很高端。那么,这条弄堂现在装进了什么呢?

借助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强大的科研力量,现在这条弄堂几乎是实验室的世界:

有朱哲琴声音实验室——没错,就是那个一线歌手朱哲琴,设计创意学院与她联手,将她美妙的声音固化到一件件器具上,形成独一无二的造型。有研究当代首饰和新文化的时尚实验室。有可以远程控制咖啡烘焙的咖啡馆——咖啡实验室。有创意机器人实验室等等。在这些实验室中诞生的充气式负压医疗中心已经在今年的抗疫中投入使用。

除了这些看起来很科幻的实验室,弄堂里也有所有居民都能参与、都能使用的公共空间。比如“NICE好公社”,300平方米的空间,有可以开会的会议室,有公共瑜伽房,有可以自由使用的公共厨房、咖啡吧台。各种活动在这个空间里展开,老区居民们可以走出略逼仄的自家小屋,走进社区,与在这里上班、学习的年轻人一起互动。可以不夸张地说,参加过这些活动的退休居民,科学素养、时事敏感度,一点也不输给那些还在职场奋战的年轻人。

四平路街道的口袋公园。

  老马路 新景观  

是不是把四平路街道夸得太好了?一片草长莺飞春意盎然的景象,说好的年逾花甲老社区呢?

没错,四平路街道的确大部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工人新村,记者也没有刻意回避这里的老旧,前面说过的老房子、旧街区都是事实,但走进这里的街区,你基本上不会有那种暮气沉沉的感觉,草长莺飞春意盎然倒是真可以有。

其实,记者结缘四平路街道,是从一条在上海地图上很不起眼的小马路开始的。那条马路叫苏家屯路,堪堪的两车道小马路,两边的老建筑。如果早20年去,那就是一条灰突突的小马路而已。

这条马路的更新已经好几年了。街道有关部门经过反复研究,做了一个让很多人看不懂的规划:把马路缩窄,让出空间做街边口袋公园。要知道,在上海越来越堵的今天,开阔马路才是从众的选择。但四平路街道就是这么任性,因为,这些老社区都没有小区花园,而居民的住房也确实比较小。收窄马路,腾出地方,给居民们有休闲的空间,让居民们也能享受新小区的休闲生活方式,是四平路街道城市更新的出发点。

今天,你再走进苏家屯路,吸引你眼球的,不是那些老旧的建筑,而是堪比公园的街头景观。一条红色的慢行道在街边的绿化带中蜿蜒,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小小的口袋公园镶嵌,而口袋公园的功能却各异。有为孩子们准备的儿童乐园,有为老年人安排的休息区,也有简易的亭台。平日里,有退休老人捉对下棋;休息日,可以看到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放松心情;春夏晚间,下班的年轻人有了锻炼跑步的地方。

苏家屯路并不是个案,在四平路街道,凡有零星空地,凡有可以改造的建筑,都会被拿来改造利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一堵围墙,墙外本来杂草丛生,被设计成为网红景观墙;阜新路边绿化带中80米的空地,被设计改造成口袋公园,公园内儿童玩乐设施齐全;彰武路上还有一堵“笑脸墙”,生活和工作在四平社区的平凡人的笑在这堵墙上绽放,年年上新……

接下来,四平路街道还将继续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在社区各处零散公共空间做出新名堂。

城市总有历史,建筑总要老化,如果城市的治理者有一颗为民之心,那么,城市街区永葆少年模样又有何难呢?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