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图书馆保安边工作边读哲学,背后的原因很暖心
2021-03-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厚厚的一本《社会契约论》、几大本读书笔记摊得满满的,不告诉你,你或许猜不出,这是一位保安大叔的“书桌”。这一方书桌,就安置在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一楼大堂里,这是他每天上班的地方。

卢梭、曾国藩……保安大叔的阅读面有点广

上海大学很多学生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穿过钱伟长图书馆明亮的一楼大堂时,常会瞥见门边一位戴着眼镜的保安师傅正襟危坐看着手头的一本大部头,看到有师生进来了,才会放下手中的书,起来为进入图书馆的老师同学们测温登记。

“我看到过这位大叔桌上放了一本《曾国藩语录》。”不少来钱伟长图书馆的师生都注意过这位与众不同的保安师傅。这两天,好奇一点的学生则发现,保安师傅的“书桌”上摆上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摊开一半的书本空白页边上还有不少零碎的读书感想。书旁则是A4纸大小的读书笔记,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字:“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贾米尔·涂尔干并列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

“要经常记一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穿着保安制服的“读书达人”刘后强师傅笑着说,在上大钱伟长图书馆工作快两年的他,如今已经习惯了在保安工作的闲暇碎片时间里读几本书,“这也是在图书馆工作的乐趣嘛。”

他读的书基本上都是自己购置的,所以可以随时想到什么写点什么。看什么书没什么定式,最近迷上了哲学、社会学,是因为刘师傅原来学的就是经济管理。“这本《社会契约论》里提到的管理理论,感觉很有些受益匪浅。”当然,卢梭的书也没有那么“好啃”:“社会学可以适应大部分人,但如果要真正把它悟透,还是比较难的。”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刘师傅会借来大量相关的书籍,互相联系着来看。这是做医生的女儿给他的启发:“看书如果没有系统地去学习,就等于断章取义。”在他的“书桌”上,除了《社会契约论》外,还有几本社会学相关的书:《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中国社会分层》《社会》与几本学术期刊。

苦读的年轻学子成为他坚持读书的动力

之所以能在小小的保安岗位上安下一面“书桌”,刘师傅说是因为工作环境影响了他。

今年已年过五旬的刘师傅曾在国企做过财务,1994年后来到上海经商。商海沉浮十余载,有过自食其力的喜悦,也因为电商平台的冲击,品尝过失败的苦涩。

2019年9月17日,刘师傅第一次站在钱伟长图书馆安静的大厅里,身边是夹着书本匆匆赶来学习的学生,楼上图书室里都是一排排几乎看不到边的书架。他当时就突然有所感悟:“这里大概有几千册书吧,这整个图书馆的书我要是能看到千分之一,我就不是今天的我了。”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在图书馆一边工作一边读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是刘师傅笔记本上记着的一句话。古人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对刘师傅而言,读书也的确是一种快乐。他指着好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说道:“你看这些笔记就知道,我很享受。”对他来说,哪怕一天只记住了一句话,只要这句话对他有所启发,他就觉得值了。

而那些每天苦读的年轻面庞更是成了他坚持不懈阅读的动力。每天早上6点,刘师傅会准时来到图书馆,开始检查每个楼层。有一阵子,他发现有个女生起得几乎和他一样早,每天早上6:30,就会来到图书馆开始一天的学习。有的时候,馆外风雨交加,却依然有学生源源不断地冒雨赶来上自习。这些都让他深受触动:“你们年轻人都这样勤恳地学习,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更要自律,不能浪费光阴。”

如今的阅读,虽然不像年轻学生们那样系统地学习,但刘师傅觉得读书总是能充实自己。“你买的房产、债券,都会贬值。只有知识装进了脑子里,永远不会贬值,它只会改变我的见解、言谈与举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