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先上“体育课”再上文化课?上海多所中小学已实施多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学生早晨到学校后先进行体育运动再上文化课?4月7日,北京一所小学尝试“零点体育”、学生每天到校先上“体育课”再上文化课的新闻冲上了热搜榜,引来网友“围观”和热议。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上海,学生到校后“先运动再上课”的情况并不少见,多所中小学已经坚持开展了多年,运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高中】
市八中学:上课前先晨跑!
一早到学校后不是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而是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先做热身活动,然后在体育老师的统一指挥下晨跑……对于上海市第八中学高三(8班)的储英杰来说,进入高中后每天就是在这样的节奏中“启动”的。
2012年,市八中学经批准开设了“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也即学生和家长俗称的“男生班”。而自“男生班”开设起,每天早上就有晨跑课。
“‘男生班’特别强调学生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的培养,尤其是身体素质,所以成立之初就开设了晨跑课程。学生到学校后,不是马上在教室读书,而是要先围着学校操场晨跑锻炼。”市八中学校长周政介绍说,晨跑的运动量是按照高中生的体能状况制定的,通常在800-1000米左右,还会根据天气和学生的体能状况动态调整,“夏天天气热就会少跑一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对于高中生来说,一大早就晨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男生班”的学生,储英杰坦言,高一刚开始晨跑时确实挺“痛苦”的,“一大早就跑步,感觉挺有负担的”。不过,坚持半年后,到高一下学期时,晨跑已经成为了储英杰和同学们的一种习惯。“同学们不再觉得晨跑是个困扰或烦恼,反而觉得大家一起跑步、有时还会放歌喊口号,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早上不会太热,校园里风景又挺好看,大家一起跑跑跳跳,不但能锻炼身体,还会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储英杰说。
在周政看来,晨跑锻炼是需要坚持、需要克服惰性的,有时学生受体能等因素影响会觉得比较累,但当他们懒惰、想要放弃的时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引导,“这其实也是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教育,别看一个小小的晨跑,但却是和学生意志品质的培育、健康体魄的锻炼融合在一起的”。
她表示,学校在“男生班”推出晨跑课程前,曾进行过相关研究。“学生早上到学校后,跑一跑、动一动会让他们有一种兴奋点,晨跑后中枢神经可以唤醒一下。”
周政说,适度运动后再投入到学习中,可以让学生的精神提振起来,保障上午的学习效率更高。而学校也并不仅仅只是推出晨跑课程,而是有一整套身体健康管理配套措施,“比如,早晨跑完后,学校有餐食供应,学生可以补充吃点早点;中午要求他们午饭要吃好,12:30-13:00是休息时间,学生可以做一些冥想或打个盹,有一整套的方法”。
学生晨跑后出汗了怎么办?尤其是夏天,大汗淋漓会不会影响接下来的文化课?对此,周政表示,晨跑习惯后,学生夏天都会带替换衣服。
晨跑课在“男生班”试点并取得不错效果后,市八中学其他班级也陆续跟进,早上会进行早操、跑步等锻炼活动。
去年一年,受疫情影响,“男生班”的晨跑活动暂停,改为了室内操等其他活动,这让储英杰和同学们有点不习惯,“感觉每天的生活少了一块,因为大家已经爱上了这个运动”。周政表示,目前学校已在计划慢慢恢复晨跑锻炼,学生们会陆续重新开始晨跑。
【初中】
罗店二中:每天早上40分钟“大课间”
在宝山区罗店第二中学,每天早晨7:40-8:20,有一个“大课间”活动,深受初中生们欢迎,而这40分钟内的活动项目相当丰富多彩。
“通常各学校早上都会有升旗和广播操的环节,我们在时间和内容上都进行了拓展,形成了‘大课间’活动。”罗店二中政教副主任王超介绍说,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时间是每天早上7:40-8:20,7:40打铃后,在班级门口排好队的学生们会跑步进入操场,这段跑步的距离相当于围着操场跑半圈,主要作用是热身,跑步过程中,每个班会喊自己的口号,提振士气。
各班进入场地后,会进行升旗仪式。升旗仪式结束,就开始晨练。“晨练还是跑步,此时的跑步以有氧锻炼为主,2分钟一组,每天跑两组,中间慢走30秒。”王超说,这个跑步过程有音乐伴奏,整个过程持续4分30秒左右。紧接着,就是广播操时间。
“广播操结束之后,就是与体育中考对接的几个项目。比如,武术项目,我们打的是少年连环拳,还有跳绳项目。”王超透露,跳绳项目也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周二、周四以8字长绳为主,周三、周五则是短绳,“短绳的锻炼内容也不一样,8年级、9年级以4分钟跳绳为主,6年级、7年级则以1分钟速跳和2分钟锻炼为主。”
整个40分钟“大课间”活动下来,学生们相当于上了一节完整的体育课。活动结束后,他们边退场边慢慢调整,8:25开始在教室上第一节文化课。
记者采访了解到,罗店二中的“大课间”活动自2018年起开始开展,当时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就是跑步+广播操。2019年上海新中考体育改革方案出炉,中考体育项目也有所调整,罗店二中校长贾兴文就与体育老师们商量,看哪些项目能集中开展、可以帮助学生锻炼,经过一番讨论和调研,于是就丰富了“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几年实践下来,学生的精气神和体质有明显的变化。”王超说,通过开展“大课间”活动,学生的精气神明显不一样了,“比如,跑步过程中有班级的口号,打拳时每一个动作后面也会喊一声‘哈’,在这些集体项目中,如果自己班级的声音小了,学生们就会觉得落后了,所以每次喊班级口号都像是一场小比拼,学生们也展现出很好的状态。”
而学生体质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年新生开学,6年级的学生在操场上站个五六分钟,有的孩子就会有点吃不消了,但坚持‘大课间’活动一两个月后,这种情况就会少很多。”王超说。
【小学】
高境科创实小:每天广播操+绳操+跳绳
在宝山区高境科创实验小学,跳绳是一项有着特殊地位的运动——作为一所以跳绳为特色的学校,学生们不但书包里必备一根绳,而且每天的校园生活也是从跳绳开始。
“每天8:10学生开始做广播操,很多学校广播操做完学生就回教室了,我们学校是广播操做完后还有绳操和跳绳,整个过程时间在25-30分钟左右。”高境科创实小教导主任曹丽珍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她表示,自2016年起,学校就开始实施“广播操+绳操+跳绳”的早锻炼模式,至今已有5年。“只要天气好,雷打不动。”
刚进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还掌握不了跳绳的动作要领怎么办?对此,曹丽珍介绍说,每天早上的锻炼,不管学生跳得好还是不好,都会让他们动起来,“这个活动是面向全校的,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跳得很好,这不现实。一年级的孩子动作不协调不要紧,只要跟着音乐节奏踩着点并脚跳就行。”
曹丽珍透露,这项活动推出前,学校前期也做过相关课题,就跳绳对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什么影响、跳绳与不跳绳学生身体素质有什么区别等做过研究,而实施5年来,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反响都很好。“慢慢地,学生们已经把跳绳当成一种习惯了,每个小朋友的书包里都会有一根跳绳,家长也都很支持。”
多年来,高境科创实小走出了一条“以绳健体、以绳育人、以绳审美、以绳增智、以绳聚心”的特色办学之路。而学校也培养出了黄俊凯、姜大礼、金振宇等跳绳世界冠军。曹丽珍表示,除了早晨锻炼外,每周4节的体育课中,也专门有一节跳绳课,对学生进行跳绳运动的普及。“加入跳绳队的学生,更是每周一至周六都要训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