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更新换代,上海科技馆上映最后两部胶片科普电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在自由漂浮的空间里,必须学会的技能是修管道;做一套运动的时间,在太空中不过是从法国走到了中国;透过一个舷窗,能看见整个地球;伸一伸手,触摸到的是宇宙。今天,在上海科技馆的IMAX巨幕影院里,全球首部太空拍摄的纪录电影《国际空间站》让观众们跟着宇航员们漫步了一回太空,体验到了科技的极致浪漫。
这也是上海科技馆在今年“五一”期间特别为观众们推出的一部经典科普大片。和在球幕影院上映的《大堡礁探秘》一起,这两部影片也将成为该馆上映的最后两部胶片科普电影。
装上吸附灰尘的崭新颗粒滚轴,开机、点放映灯。就在球幕影院的下方“暗室”里,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影院管理部部长吴庭旭熟练地将卷起的胶片装上放映机片道,完成了“穿针引线”的工作,再将放映机从约15米的轨道上升起到顶上的影院,检查完所有的设备无误后,这才最后按下“RUN(运行)”按钮,开始试映。一如他在过去20年中所做的一样。
2001年,上海科技馆成为了国内首个引进IMAX影院的场所,对外开放20年来,以其超大而清晰的画面、震撼而沉浸的音效吸引无数观众享受科普电影的盛宴。如今,曾经最新的机器都成为了“老伙计”,吴庭旭也将于明年退休。这两座陪伴了他20年的IMAX胶片影院同样将于明年“退休”,迎来数字化的更新改造。胶片电影在上海科技馆,即将成为历史。
事实上,在上海,播放胶片电影的场馆早已寥寥可数。“从2001年到现在,每年4部电影,至今我们播放了约有近80部胶片IMAX科普影片了,每年观众就有40万左右。”吴庭旭说。随着胶片电影市场的没落,片源也越来越难找,为了能让观众在场馆“退休”前继续欣赏到优秀的科普好片,早在今年2月,上海科技馆科学影城的工作人员就在为这两部5月上映的“收官之作”忙碌。
和数字电影的播放不同,将一部电影胶片安装上架,并非“举手之劳”,背后有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操作细节。以巨幕新片《国际空间站》为例,一部47分钟的科普电影,制片厂送来的是30卷长度不一的70毫米胶片的片段,每一卷胶片都需要放映员剪切两刀,每一刀都不能有任何手感与力道上的犹豫和偏差,再按照次序,首尾对齐,用专业胶带粘贴、拼接在一起。拼接完毕的电影胶片,需要若干个成年人才能抬动。
放映员还需要为电影胶片制作尺寸合适的保护套,准确计算并设置电影菜单的开机、开镜头、关镜头、停机的具体帧数,安装好与胶片同步的声道音轨,设置好开关场亮灯的准确时间……每次播放前,都需要走一套完整的流程,即使按下了运行键,也要戴上立体眼镜,完整观察拼接的画面是否有误,如有则要记下问题,或当场停机,分析并解决故障至完美无误。整个流程全部走完,方可谓“新片装好”。吴庭旭已经习惯了每天放映前提前一小时进来做设备清检,因为即使是小小的一粒灰尘,放在荧幕上就会有鸡蛋那么大。“做好每个细节,才能保证观众的观影体验。”
“太神奇了!在太空里的生活好好玩!”“电影里说你是工程师,或者是医生,或者是生态保护者,都可能登上空间站,我们国家的空间站前几天也进入太空了,我觉得以后我们都有可能去太空探险!”走出巨幕影院,享受完太空之旅的少年们意气风发地谈论着感想。明年,数字化后的上海科技馆IMAX影院也将引进更多更新的科普影片。而“功成身退”的球幕影院IMAX胶片放映机也将成为科普展品,让更多青少年观众了解这段胶片放映的历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