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课本剧还有精彩故事,小学生这样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周恩来几岁就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100多年前的中国面临怎样一种局面?5月13日下午,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一年级(5)班开展了一堂红色教育主题班会课,在这堂课上,同学们不但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文排演成了课本剧,还听到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树德里讲师团成员顾黎琼讲述的《周恩来的故事》。在一个个动人、精彩的故事中,小学生们也树立了为建设祖国而读书的信念。
◆ 小学生排演课本剧 ◆
讲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这是小学语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内容,在此次主题班会课上,一(5)班的学生们将课本中的内容排演成了小品剧,展演给全班同学看。孩子们认真投入,演绎着100多年前发生在周恩来身上的故事: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沈阳。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课本剧演完后,让小学生们没想到的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树德里讲师团成员顾黎琼走进教室,现场给他们讲起了《周恩来的故事》。顾黎琼先用一张《时局图》展现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又通过视频影像对比了20世纪初北京、纽约、东京、巴黎的城市景象。“当时的中国,因为被列强剥削、压迫而贫穷、落后,周恩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随后,顾黎琼又讲述了好几个周恩来努力读书的小故事。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即便是到了现在,读书也不仅仅是为自己而读,更为了祖国的强盛而读。
◆ 既请进来也走出去 ◆
拓展红色资源让课堂更鲜活
此次邀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树德里讲师团成员来给孩子们讲故事,是卢湾二中心小学“请进来,走出去”拓展红色资源的一次尝试。
“主题班会是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都要上的,根据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的主题。这个学期,每个班级的班会主题都是庆祝建党100周年,在这个大的主题下,各个班级又有不同的内容。”卢湾二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钟毅萍介绍说,这次一(5)班的班会是以先辈人物为主要内容,学习周恩来的故事和事迹,“一年级(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比较浅,主要是用小朋友比较喜欢的故事来给他们讲述,随着年级越高,内容也会越来越深,到了五年级就是学习党史。”钟毅萍说,针对小学生喜欢形象、具体、故事性强的特点,学校还有“班班演”活动,每个班级都会把课本中的内容排演成课本剧,让孩子们更有参与度。
她坦言,黄浦区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所在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而卢湾二中心小学周边更是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学校的很多活动都是和周边的场馆、基地相结合。“比如,我们的学生会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去上道法课,每年都去;今天上午刚有三年级的班级去周公馆去上课,明天还有班级会到银行博物馆上红课,通过挖掘周边这些红色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场馆沉浸式地开展思政教育。”而除了学生们“走出去”,学校也会将这些红色资源“请进来”,比如让场馆的工作人员给学生讲课。
钟毅萍透露,本月卢湾二中心小学即将推出一节小学思政课——《开天辟地的大事》,“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用的资源就是学校旁边复兴公园里的马克思恩格斯雕像。希望通过馆校结合,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让课堂更鲜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