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主创走进复旦,与青年学子共同发出新时代“青春宣言”
2021-05-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这是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一个荡气回肠的时代。希望我们的创作能够让‘觉醒年代’这四个字深入人心,真正的精神不会倒,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不会倒。”高燃剧作《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的一席话,引起在场学生的热烈掌声。

5月16日下午,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主创团队走进复旦大学,分享台前幕后的故事,回望百年前光荣岁月,共同发出新时代的“青春宣言”。陈独秀饰演者于和伟在最后勉励学子:“好好学习,学好本事,将责任扛肩头,为国家、为民族去做贡献,这不是一句口号,这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

  创作者与观众是同频共振的  

《觉醒年代》穿越回百年以前,带领观众重温一代进步青年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热血岁月。

“革命者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经典台词的不断引用、传颂,加上豆瓣上苛刻网友能给出罕见的9.4分这样的高分,“宝藏剧”和“yyds(永远的神)”等超级口碑也接二连三奔袭而来,这让导演张永新笑言学到了“年轻朋友键盘里的新词”。

张永新坦率地和青年朋友交底:“‘yyds’,这四个字母,一开始,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拍摄前,剧组就将之定位成带有中国人精气神的作品,有高期冀,更有担心,因为那里承载着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唯有尊重历史,更多一些真诚、一些热情去面对。

总制片人刘国华也提及,拍摄中,大到建筑,小到一粒纽扣都力图真实再现,剧组重新搭建了340多个场景,要的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历史感。无论是搭建北大“红楼”,还是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浙江义乌旧柴房,细节都经反复考究和拿捏。

本以为会是一部在中老年群体里更有市场的剧,但现实反馈是,《觉醒年代》六成以上观众都是90后、00后,这对主创而言,是无比大的一份激励。张永新直言,作品受到观众喜欢,特别是年轻人的喜欢,作为创作者,感到由衷欣慰。

“创作者与观众是同频共振的,共同敬仰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先辈,那样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这种感受是欣慰的。”张永新将之视为自己从业来难度最大、分量最重的一部剧,这也会是他退休后坐在家里沙发上,回放率最高的一部剧。

  《新青年》创刊号在见面会上展露真容  

在那个“觉醒年代”,复旦人也从未缺席。

“五四运动,发轫于北大,声援在复旦”,1919年5月6日,复旦校钟敲响,号召复旦同学行动起来,五四运动由此在上海拉开序幕;1920年4月,《新青年》杂志主编、复旦老校长陈望道翻译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觉醒年代》中,生动再现广为人知的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全过程。他错把墨汁当红糖、品尝“真理味道”的故事,也成为该剧经典片段之一。

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陈振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剧中陈独秀饰演者于和伟,专门谈起了陈望道先生和陈独秀的渊源。

张力奋还在现场展示了陈独秀担任主编的《新青年》创刊号原件,并告诉学生从《新青年》的第8卷开始,编辑权交予陈望道先生,由陈先生担任主编。

于和伟出生于1971年,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50周年的年份。对话中,主持人问于和伟:“你意识到了吗?”“最近总被人说起。”于和伟笑着回应。他还透露了另一个“缘分”:自己的生日是5月4日。

从中学时觉得“陈独秀”这个名字挺“独秀”的,到作为一个认真刻苦的演员,研读史料,反复磨戏,于和伟终将高远、激昂的革命者形象和生动、朴实的普通人形象完美地结合在荧屏中的陈独秀身上。

“通过演这个人物,我也受到了教育,让我通过这个人物了解当年新青年们,他们的精气神,他们的风骨,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这对我的人生来说,同样受益匪浅。感谢陈望道先生以及和他一道的先辈,感谢他们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于和伟说道。

  与复旦学子共同发出“青春宣言”  

在《觉醒年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徐徐铺陈,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邓中夏等青年革命者形象深入人心。一群为了信仰披荆斩棘、从容赴死的青年,用他们的牺牲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张永新对一位网友的话记忆犹新,也感同身受。这位网友说:只要今天的人,记住你,这个你就是剧中的那些角色,你就永远活着。在现场,他说出来,和年轻朋友共勉。

于和伟提及一个细节:“我跟导演说,不管哪个段落,我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忧伤,但这一场戏,我无法不号啕大哭、失声痛哭。”这一场高潮戏,就是《觉醒年代》中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于和伟眼中,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人民衣不蔽体。因此,在剧中,荒芜海河边,失声痛哭的陈独秀和李大钊对着这苍茫大地,对着这些苦难同胞,一起宣誓: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而这一切誓言,终不是空洞。

对于青年、青春之义,《觉醒年代》剧组也因投身拍摄,有了新的认知和感悟。其中,高君曼的饰演者周显欣感慨地说,青春不是特定的年龄,更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精神,是我们民族在前进的过程中一种奋斗的心态和无畏的精神。

“所以,我觉得,从陈老,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学生,我们都是青年,我们都是国家的青年,我们有这种精神,有这种心态,我们就永远青春。”周显欣最后还用了李大钊的著名诗篇: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

于和伟寄语复旦青年学子:“好好学习,学好本事,将责任扛肩头,为国家、为民族去做贡献。”在他看来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

张永新则用《觉醒年代》中的一句话和青年学子共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中国是我们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