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学“红毯秀”,为上海科技节启幕
2021-05-22 上海

红毯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5月22日上午,一场特别的“红毯秀”在上海科技馆上演,走上红毯的是年龄跨度从15岁到95岁的20多位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和科技爱好者,2021年上海科技节也由此拉开序幕。今年科技节以“百年回望 崇尚科学 自立自强”为主题,将打造一场具有鲜明建党百年主题特色的上海科技节。

 他们是科技大牛,也是红毯“新秀” 

叶叔华、沈志强

首先走上红毯的是中国首位女天文台长叶叔华,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共用的北京时间在她的主持下诞生。她是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她开创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网,倡导建设并建成了“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推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望远镜列阵(SKA)的创始国。和她一起走上红毯的是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

对于这位年近百岁的科学家来说,走红毯还是新鲜的第一次。“今天是我第一次走红毯,有点紧张,但看到这么多年轻人真的很开心,我要趁着还能走得动,为中国科技再多做点事。”叶叔华说。

和叶叔华一样,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也是第一次走红毯。这位顶尖科学家对于上海并不陌生,他曾经多次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作为计算生物学领域的先驱,莱维特将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结合,在发展多尺度计算方法、开展复杂化学和生物体系模拟、探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等方面成就卓著。去年新冠疫情暴发后,莱维特连续260天专注于新冠病毒研究。

今年4月,莱维特来到上海,将在这座他热爱的城市工作7个月以上,指导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团队开展计算生物学研究。“我非常高兴能代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走上红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和上海科技节的举办,让上海的科技创新氛围越来越好。我在这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预计会取得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科研进展。”他说,他也鼓励年轻人不要怕冒险,不怕犯错。

 科技帮助人类战胜病魔,也让人仰望星空 

张文宏等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已经不是第一次走红毯了,这次与他同行的还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上海合成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应天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副主任曾枚等三位抗疫医生。

科技能帮助人类战胜病魔,也能让人类仰望星空。在红毯上,很多航天爱好者都认出了上海航天首位女性总指挥张玉花,她也被很多人亲切地称呼为“玉兔妈妈”,在她的指挥下,“玉兔一号”“玉兔二号”成功登陆月球,不久前又成功将火星探测器祝融送上火星。

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为人类前行默默付出。罗利军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他长期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评价利用研究,建立了我国水稻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使我国稻种资源的保存量增加130%,评价出一批广泛应用的种质资源。

从事先进镁合金研究30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科普发展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丁文江率领300多人团队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开发和技术转移的良性互动。“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我越来越体会到,国之大者在创新,创新之核在有效的科研。”他这样表示。在他看来,红毯秀是让公众关注科技工作者,提升科技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创意之举。

 创新需要年轻血液,科技的未来在于青年 

青少年获奖选手

科技创新永远需要新鲜血液。刚刚在五四青年节上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组长刘真说,能与两院院士、诺奖得主一起参加红毯秀,自己既感到荣幸,也有了压力,但这种压力更多的是会转化成激励。“今后我要把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将自己的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中国科学院的高端平台上不断探索脑科学前沿领域。”

作为青年科学家代表,他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喜欢上科学,有更多机会探究科学,既而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去。“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希望我国有更多的年轻人以投身科研为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打拼。”

最后走上科学红毯的,是最年轻的科技力量。大型青少年科学梦想节目《少年爱迪生》的获奖选手们为红毯秀画上了一个青春的句号。他们当中,有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赵天张、上海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学生万海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潘柏乐、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学生王伯驹。虽然还只是在校学生,他们却有着敏锐的视角和奇思妙想的大脑,并且拥有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