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破洞中山装,却是他一辈子的行头……
2021-05-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宋元明 叶琦

这件蓝色咔叽布中山装是钱惪穿了一辈子的“行头”,穿到破洞,洗到发白,两副眼镜也陪伴他多年;这是钱惪亲手写下的一段话《我的希望(我的话)》,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安排:请勿为我搞任何仪式,只希望组织上帮助家属早些送(遗体到)火葬场,大家省事,不保留骨灰。如果病因不明,可做病例解剖,帮助医学进步……这就是钱惪教授。

5月27日上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中共党员钱惪教授诞辰115周年,大道践德——钱惪教授捐赠纪念展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开幕。

 // 一枚劳模奖章记录血防功绩 // 

钱惪教授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要创始人,曾任华山医院院长和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血吸虫病在南方肆虐,对人民群众的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苏德隆、郁维等多位上医人都在抗击血吸虫病的第一线。1950年,在上海郊区驻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受到了血吸虫病的侵扰,钱惪被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自任命为血吸虫病防治大队的治疗顾问,来到郊区。当时解放军都散住在农民家中,没有集中的医疗场所供钱惪等人开展工作。他开启了没日没夜的巡诊之路,病人在哪,他就跑去哪,有时候累得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滑倒在路边,瞌睡过去。有一次出诊的地方偏僻,要先从嘉定坐公共汽车到外岗,下了车要骑马再跑七八里路。回程的时候已经暮色笼罩,钱惪舍不得乘车,想骑马直接回嘉定,不料马儿调皮,在路上把钱惪掀了下去,他这才听从同伴换了车。在车上还一直可惜:“太浪费了,实在不应该!”

除了悉心照料病患,钱惪也对治疗方法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使部队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战斗力。因为工作出色,钱惪因此荣立二等功,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九兵团授予“理论与实际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教授”称号。还被评为首届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成为医学界首批全国劳模之一。

 // 一件洗白的中山装穿了一辈子 // 

这件蓝色咔叽布中山装是钱惪穿了一辈子的“行头”,穿到破洞,洗到发白,两副眼镜也陪伴他多年……

195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抽调上海第一医学院部分人员在重庆新建一座医学院”。王乐三受上医院长兼党委书记陈同生的委托,动员钱惪率队前往重庆。当时已是上医副院长的钱惪毫不犹豫,答应了王乐三的请求,这也使钱惪迎来了生命版图上最大的一次转折。这次他年近半百,带着家人,也带着同事们,400多个上海人在山城重庆扎了根。 

钱惪将人生的半个世纪奉献给了重庆,过得清贫勤俭,一套蓝色咔叽布中山装穿到破洞发白,家里一套破旧木沙发接待了外宾、官员和同事。同事和家人收到他的信,必是用废纸的反面写的。

他虽对自己苛刻,却慷慨对人,将大量个人所得捐赠给有需要的地方。据同事描述,如果看见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他会直接将口袋中的现金赠与患者。1965年起,钱惪每月缴纳党费100元,1980年代又把稿费、奖金等交作党费。至1996年12月累计缴纳党费达数万元。1980年,钱惪捐赠多年积蓄2万元,作为重庆市科协礼堂的建设经费。期颐之年的他听闻东南亚海啸、复旦百年校庆时,还一次又一次交代家属进行捐赠。

钱惪教授的家人在其过世后,化私为公,陆续将他的照片、手稿、奖章、证书、衣物等约500件珍贵史料捐赠给母校图书馆。

展览位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五楼中庭,百余张图片和100件实物通过“头角峥嵘”“投身血防”“抗美援朝”“创建重医”“参政议政”“学术贡献”“高风亮节”等主题,生动反映了钱惪教授从勤奋刻苦的学生成长为一级教授、全国劳模,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到重庆医科大学名誉校长的奋斗历程,突出展现了他后半生带领同事溯江而上、开创重医的卓著功绩,彰显了钱惪教授胸怀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与上医人“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文化传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宋元明 叶琦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