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特展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聂耳
2021-06-2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在建党百年之际,徐汇艺术馆特别策划《前行之歌》特展,用音乐、绘画、话剧、游戏串联一场红色之旅。此次展览将文字信息与图像资料设计成了一张老报纸——《前行之歌·鸿英特刊》。报纸里隐藏着许多谜题,引导着观众解答。

回望百年党史,照亮前行之路。观众们仿佛穿越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通过阅读一张张“老报纸”开启一段红色探秘之旅。

真实的聂耳很幽默,还是健身达人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姜涛通过一场场红色演出的浸润式创新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同当年的“同龄人”们对话。2020年,他以罗亦农烈士为原型创编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在龙华烈士陵园上演,如今又创作了《前行之歌》。

姜涛给大家看了聂耳的几张老照片。“我记得我们小学的时候音乐课本上还有一个打领带的、戴着条文领带的聂耳。他过世的时候只有23岁,很年轻,也就是说他大学毕业第一年就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那么多伟大作品的创作。”

姜涛给大家讲述了真实的聂耳。“他有英语学习计划,在十几岁就开始读左翼思想的进步文章,聂耳是个演讲家,他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思考,这都是我们不太知道的聂耳。聂耳很有幽默感,是一个非常和善的具有极强融合力的一个年轻人,而且自律自强,还喜欢健身。大家刚才看到我们在演出当中安排跳绳的环节,那不是凭空的,历史当中聂耳是个健身达人,他曾经在一部电影里为了参演这部电影扮演一个黑人,把自己全部涂黑秀出浑身的肌肉。如此有个性年轻积极向上的聂耳,是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一个榜样。”

在提及一票难求的《那年桃花》时,姜涛展示了一组照片,介绍说,自己曾处理了一场以罗亦农烈士为原型的,人物名字叫罗忠阳的主人公走向刑场的一场戏。“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当时的石头路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细节,我们本来是塑料的脚镣,后来为什么换成铁的了?这个声音敲击在石头的地面产生的那个声音是非常震撼的,后来我们根据这个场景让演员换了一个金属脚镣。旁边送行的观众能够听到脚镣与地面的石头碰撞的声音。我想这个大概就是这种沉浸式实景演出的独特之处吧。”

聂耳缘何能写出反映底层人的歌?

徐汇艺术馆《前行之歌》特展策展人唐丽青则分享了特展创作的幕后故事。“我们找了聂耳的三首经典歌曲。为什么选这三首歌?除了传唱度非常高,大家能感受到《卖报歌》是对身边穷苦孩子的关注,是具体的人;到《毕业歌》就开始号召青年群体站起来为国家奋斗,是为一群人;而《义勇军进行曲》是整个民族发出的呐喊,是一代人前行的过程,更加是我们党百年高歌前行的道路,最后我们馆长为这个展览起名《前行之歌》,不止是这三首歌而已,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

唐丽青介绍说,他们把所有的史料和画面都嵌在报纸上当作插图和新闻,把很多故事都用新闻的方式放在报纸上了。“鸿英图书馆抗战期间还经历过日本宪兵队多次冲击,他们打伤了馆员,运走了一车一车的馆藏。后来馆员把资料藏在天花板、墙壁里,才躲过了后来更多的劫难。这是我们这次挖掘红色故事过程才发现的。”

“我们把展览的重要信息做成新闻稿,比如这里有‘黑天使的呐喊’,聂耳的笔名叫‘黑天使’,特别00后的网名。”唐丽青表示,聂耳以卖报童为灵感创造了《卖报歌》,聂耳和田汉合作有十几首歌的创作,大家会很惊讶一个20岁出头的男孩,平时穿着西装三件套和女明星和导演们交往,他怎么能写出非常底层人的歌曲来?包括他的追悼会有大量民众自发来为他哀悼,这一点很打动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