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在这里初燃,信仰之路由此启航
2021-06-28 青年

青少年代表参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2021年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全新开馆。与之相距1.5公里,便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所在地。

百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了,这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热血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报国之志,开启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的红色征途。百年后,各级团组织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作为党缔造和领导的青年政治组织,共青团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带领团员青年,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老渔阳里是星火燃起之地

“渔阳里”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共青团的诞生。说起“渔阳里”,不得不提老渔阳里和新渔阳里这两条弄堂的故事。

位于环龙路(今南昌路100弄)的老渔阳里建于1912年,新渔阳里位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建于1917年。老渔阳里2号曾作为新青年编辑部,《劳动界》《共产党》《上海伙友》让此地的革命热情持续燃烧、思想火花不断迸发,成为党团早期组织的宣传阵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此成立,老渔阳里2号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20年2月,为躲避北洋政府的追捕,陈独秀经李大钊秘密护送至天津后悄然来到上海,随后入住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曾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社也随之迁入。众多有志青年集聚于此,商讨救国之策。随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老渔阳里2号创建。1920年7月10日的《俞秀松日记》中有关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的记载:中国共产党于1920年6月在老渔阳里成立。陈独秀为书记。最早的成员有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中共发起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

同年,《新青年》在此完成转型,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机关刊物,《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等与中共创建密切关联的刊物在此问世。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推动下,陈望道翻译的中国第一个全本《共产党宣言》于1920年8月出版,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深远。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会上除了制定党的纲领和决议外,也研究了在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决定了吸收优秀团员加入共产党的办法。老渔阳里2号为中共一大的召开起到了筹备、联络、落实会务等作用,并一度成为中共中央局的办公地点。

如果说老渔阳里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的话,那么新渔阳里便是青年团诞生的地方。2019年五四运动百年之际,位于新渔阳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历经8个月的修葺后重新亮相。纪念馆改造项目专家组成员、青运史研究专家闵小益表示:“展陈部分强调了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才得以成立,并正确发展。先有了党,才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又带动全国青年团发展。”

新老渔阳里之间原本还有条小路贯通其间,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陈独秀、俞秀松等都曾在这条小道留下深深的足迹,这条路被后人称为“马克思主义小道”。

参观者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参观。

青年团从新渔阳里出发

淮海中路567弄6号,这里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所在地。走进纪念馆的序厅,便能看到三个“第一”挂于墙上: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中国共产党第一个通讯社——中俄通讯社。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中国共产党带领共青团走过光辉历程。

将时光倒回到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有俞秀松、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沈玄庐、袁振英、金家凤八人。俞秀松担任团的书记,八位发起人当时平均年龄仅为24.5岁。新渔阳里6号是一幢上海老式石库门房屋,二上二下。当年楼上是宿舍和临时团中央办公处,楼下是举办外国语学社的地方,教授英、法、俄文,帮助青年干部阅读外文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去国外求学。这里还有杨明斋负责的中俄通讯社,上海最早的机器工会组织——机器工会发起会也设于此,上海庆祝“三八”妇女节和上海工人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筹备活动等党团重要活动在此火热开展。这里为中国革命事业培育骨干力量,为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俞秀松在1921年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中关于上海建团的情况是这样介绍的:1920年8月22日,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举行成立典礼,其成员均为共产主义者(共产党员)。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火种》一书第10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也有这样一段论述: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后,又发展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入团比入党门槛低,可以广泛发展。1921年底,北京、上海、湖南等地都建立了团组织,并积极开展了各种活动。

如今在纪念馆二楼展示了一份《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实物。《启事》由青年团书记俞秀松在建团初期撰写,其中所书:“邦人君子及当代宏达鼎力匡襄,予以惠助,俾基金有着,团务自易策动,直接为社会青年谋公众之福利,间接实兴我国民族前途关系者綦巨!岂独本团之幸焉?”这是青年团建立初心的体现,更能穿越百年,让如今新时代青年感受到,青年是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当者,对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游客在上海市渔阳里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排队等待参观。 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新渔阳里的影响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为了便于团结、培养进步青年,并且为输送青年赴苏俄学习做准备,在新渔阳里6号团机关所在地创办外国语学社,以公开办校的形式掩护革命活动。这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当时俞秀松兼任学社秘书,每周做一次政治报告,学员们学习陈望道先生翻译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以及一些革命书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当时的学员中包括了刘少奇、任弼时等,他们也是在学社参加的社会主义青年团。

同时,青年团在成立后,便向全国各地共产主义者寄发团章和信件,要求各地进行建团工作,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团组织,在各地的建团过程中,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带动下,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相继成立,团中央机关仍设立于新渔阳里6号。临时团中央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922年5月5日召开和之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长期关注渔阳里的资深专家,俞秀松继子俞敏对于渔阳里的历史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的。只是当时共产党的活动是秘密的,青年团的活动是半公开的,共产党很多事都是通过青年团完成。之后的外国语学社虽然成立时间不足一年,但先后有几十位有觉悟的青年赴苏俄学习,对后来的中国革命起到很大作用。”

人们在留言墙写下祝福便签。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   链接   

走进新时代的渔阳里

临近7月1日,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迎来了一批批参观者,平均每天有十多批团队预约,到馆参观的人数平均超过400人。另有青年讲师团成员会定期来到纪念馆宣讲党团史。

围绕建党百年,早在今年3月,纪念馆序厅的服务台上就开展起“渔阳星火、初心传承”百年百题活动,每日发布题目,可在展厅里找到相应的答案,参与答题、打卡拍照发朋友圈集赞,能换取渔阳里明信片和纪念封。活动一直持续到6月30日。

而在线上,纪念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在5月推出了“渔阳百物记”专栏,以百物为媒,让当代青年与百年前的青年对话连线,延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薪火。《共产党宣言》的译者陈望道、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俞秀松等成了文章推送的主角。爱国、坚毅、担当等关键词也成了每期的主题。这一届年轻人该如何爱国?渔阳百物记第六期围绕“爱国”主题,展示了渔阳里线上百年百物展品——1936年3月《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会刊》、东吴大学学子改制的校徽等。“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八十多年前张伯苓提出的“爱国三问”,这期推送最后也向新时代青年提出了问题:面对这三问,你的答案是什么?

纪念馆馆长洪颖哲表示,新渔阳里是中国共青团的发源地,是许多革命家红色征程的起点,在此展出的每一件展品都记录着百年风云历史。结合建党百年推出的百物记是新尝试,计划推出约40期,通过“线下参观学习+线上图文学习”,让新时代青少年多途径学习党团史,赓续百年荣光。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