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如果地球是一件乐器,它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
2021-07-1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图、文

走进谭盾为7月14日“大地之歌-谭盾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排练的演奏厅,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是不是来到了某个集市?满地都是陶罐、陶盆,以及像是切割大理石地砖留下的“废料”。不过,当谭盾指挥乐手们将这些盆盆罐罐敲响时,美妙的音符随即回荡在音乐厅内。“我40多年前就在探索陶土乐器,想着如果地球是一件乐器,它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呢?”谭盾在7月1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陶土乐器是自己为致敬马勒《大地之歌》而特别制作的,同时,它们也是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现代表达的见证。

  在中华大地上找声音  

2011年,为纪念马勒逝世100周年,谭盾受维也纳格拉芬内格音乐节委约,创作作品,“作为东方的音乐家来跟马勒对话”。谭盾说自己思考了很久,马勒用唐诗、用李白的诗歌做了《大地之歌》,“我为什么不能用中国的陶土做《大地之声》呢?”

有这样的灵感,是因为此前他曾自己问自己“如果地球是一件乐器,那它该是什么样的声音呢?”“40年前我在实验《九歌》时,觉得伴奏乐器可能得是2000多年前的的乐器,我就想到了‘垚’字——中国最早的乐器是‘垚乐’那应该是土地的声音、大地的声音。”他说。

他开始探索“大地”这件乐器的声音,他走遍了中国,去发掘出中华土地声源——不同地区的土壤,“这些土是不同颜色的,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是高兴、忧愁、醉意、梦幻等四种情绪的声音”。

最终,他选择了不同地区的土以及南阳的石头,制成他的陶、石乐器,再通过吹陶、拉陶、弹陶、敲陶这四种演绎方式,发出“大地之声”,创作出《垚乐:大地之声》并与马勒的“大地之歌”对话。当年,作品由著名指挥家克里斯蒂安·雅尔维指挥维也纳爱乐首演。

今年正逢马勒逝世110周年,在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舞台上,谭盾将和上交的音乐家们上演勋伯格改编的马勒《大地之歌》室内乐版本以及谭盾《大地之声》两部作品,就同一主题下的不同表达进行东西对话。

  想为东方音乐做现代阐述  

《垚乐》是谭盾继《水乐》和《纸乐》之后的最后一部作品,从而完成了他的“有机音乐·大自然三部曲”之概念。“音乐是生活,是灵魂。”谭盾说,“东方的、中国的音乐来自于自然,都是有机的,和以和音、和弦为基础的西方音乐不同,而我认为音乐史学一直没有总结东方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起源、发展和地位,所以我想给‘有机的’东方音乐,用一个体系来阐述,用现代的、国际通用的音乐语言来阐述。”

1998年,谭盾受纽约爱乐的委托创作了《水乐》,以水为载体展现了中国传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水乐》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他将生活中最熟悉的自然元素,与他感受到的一些特殊音效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光怪陆离的效果。

“这个时候,我开始想,液体、气体、固体是不是都可以有音乐?”谭盾在看敦煌壁画“不鼓自鸣”时,开始想做气体的音乐,“后来我回到蔡伦的家乡,发现他们有一个千年来的祭祀仪式,就是用纸在空气中划过发出声音,让人觉得这也是一种乐器。所以后来,我就用纸承载风的声音,做了《纸乐》。”

最后的《垚乐》当然是固体的,而在三种物质形态都做成音乐、变成“有机三部曲”后,谭盾开始完整探究中国音乐的“体系化”。“中国音乐从大自然总结出音与音之间的关系,结构与结构的伦理,它从结构上来说,从对位、旋律、音响的整个组成来说,都是独立的、与众不同的、完整的、历史悠久的体系。”谭盾说,这个体系,特别在中国崛起的当下,更加凸显出重要的意义,“国家的软实力不仅仅是经济、科技,还包括了音乐、艺术,如何把古老中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演化成未来的技术、理论,演化成大家都可以研究学习的规范理论体系,其实是个重要课题,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图、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