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唱响红色圣地延安
2021-07-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除署名外)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与延安大学党委中心组,联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全国巡演·延安站今晚在金延安的延安保育院剧场上演。

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学,正成为上音创新学生思政教育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在巡演走进长三角、“重走长征路”的同时,在长征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先辈们坚定的理念信仰中,95后、00后青年学子传承和宣传着伟大长征精神,并与革命先辈们完成一次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群英荟萃新秀云集,延安大学师生加入领唱朗诵

本场演出阵容强大,包括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院长廖昌永教授,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教授、著名唢呐表演艺术家、副院长刘英教授等一批上音艺术家们带领着青年学子,同唱同学。

从演唱、演奏到舞美,上音集全校、全学科之力重磅打造,汇集声歌系、管弦系、现打系、民乐系、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作曲指挥系、音乐戏剧系、艺术管理系、研究生部、音乐学系等各学科专业力量和学术实践探索。副校长、教授、博导沉到乐团,担任声部长或首席,名师荟萃,新秀云集。

本次延安站系列活动中有许多新亮点。在演出阵容上,领唱与朗诵中都有延安大学的师生参与其中,对两校共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演出舞台布景上,剧组在剧场上进行提升,场景设计视觉呈现上颇具有陕北文化的特色元素,第七幕《到吴起镇》巧妙运用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布景,灯光亮起,让师生们仿佛置身于历史中的实地实景,更让人深度沉浸其中。

从《告别》“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里的不舍的离别,到 “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中饱含胜利的激动之情,大家在表演中,再次被长征精神所鼓舞感染。当唱到《大会师》时,现场情绪达到了最高潮。而返场歌曲在廖昌永的领唱下,全场更是响起了大合唱。

受访者/图

向百年前的热血青年致敬,更是青年一代激发磅礴力量

其实,从一开始,上海音乐学院就将复排《长征组歌》定位为一部“师生同台传承红色经典,发扬时代风貌”的演出。一方面原汁原味保持了作品的经典风貌,另一方面,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做出来适当的创新,增加了多媒体序幕“启”和尾声“望”,并在服装设计、舞美设计、多媒体制作上进行诸多创新。

上音打击乐团艺术总监王洁一直认为,艺术实践是最好检验教学的舞台,同样的曲目,怎么与不同的人配合好,对同学们来说都是专业历练。

此次,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当口,上音师生一行260余人在党委书记徐旭、院长廖昌永的带领下,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延安,开展这次朝圣之旅、学习之旅和交流之旅。

今年既是建党 100 周年,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5 周年。延安,见证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最终会师与胜利;在这里诞生了《黄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白毛女》等时代强音与经典力作;还见证了四万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在这片热土上百炼成钢、追求真理、学习新知。

徐旭说:“广大青年学子共同以红色经典诠释长征精神、传承延安精神、感悟建党精神,是向缔造新中国的无数先烈致敬,向百年前的热血青年致敬,向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人民表达敬意,更是青年一代激发磅礴力量、奋进新时代的呐喊。”

受访者/图

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学,打造上音思政模式

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学,正成为上音创新学生思政教育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

为庆祝建党百年,今年5月23日,熟悉的旋律在辰山植物园的舞台上再度响起,这是上音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复排以来第11场演出,也由此正式开启备受瞩目的全国巡演。师生们连夜奔赴江苏常熟,挺进长三角,走向全中国,为各地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党史课程。

除了演出,上音师生在红色革命圣地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现场思政课、赴宝塔山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音乐快闪”、举办《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红色音乐文化论坛暨音乐党课等一系列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与延安大学进行了深入交流。

“如何上好音乐院校特色思政课程,也是我们学校院领导班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学校最大的特点是音乐,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探索和提高。”廖昌永介绍,将立德树人与专业特色结合的“音乐思政”,是近年来的上音创新学生思政教育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品牌项目。

“行走的思政课堂”“艺术实践思政”,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学,全方位展示别具特色的上音“思政育人”模式,正成为鲜明特色。

“实际上,在这部大型剧目的创作排演过程中,上音还在剧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带动探访红色地标、思政教育等一套完整的思政教育创新机制。”上海音乐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新时代版《长征组歌》临时党支部书记郭恺说道。

受访者/图

一直在剧组,每一次经历都是在拔节生长

感染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长征精神,在每一次师生同台的演出学习中,又都再次发挥了很大的指引作用和精神鼓舞。

李文妍是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即将升入大四年级的一名95后,从去年《长征组歌》建组到如今的各场演出,除了一次生病暂别舞台,李文妍不曾缺席任何一场。

在合唱队里,从最初不知道该带着怎么样的情绪去面对歌词至如今最后一幕常常要唱到热泪盈眶,就是李文妍和很多同学们的转变。

原来,除了逐字逐句逐音的现场讲解,剧组更是开启一堂堂现场思政课,把长征故事掰碎了讲给学生们听。在学习排练过程中,所有演职人员也都发扬长征精神,将艰苦卓绝,对胜利充满信心的必胜信念,始终植入当下。

“革命先辈咬牙坚持的道路没有选择错。如今,站在舞台,也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向那一代年轻人的致敬,是那一代年轻人拿生命、用鲜血、对革命信念的坚持,才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李文妍说道。

正在追《觉醒年代》的李文妍如今已是一名预备党员,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跟着剧组一路高歌,一路接受专业磨练,更是一路接受着长征精神的洗礼和初心教育,无论是音乐党课、红色地标的寻踪,再回到专业的训练,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在拔节生长,是对自我的一种提升。“未来,我将进一步传承长征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受访者/图

新时代的青年更需担当力行

民族声乐专业研一学生李忠浩记得,去年10月,《长征组歌》词作者肖华上将的女儿肖霞女士在获悉上音复排这一红色经典的消息后,她欣然同意担任艺术顾问。通过和同学们交流,她分享了《长征组歌》更多幕后故事。今年6月份,作为场务的李忠浩随剧组去江西演出,并再次遇见肖霞女士。“当谈论到父辈那些故事时,他们的眼里总是闪着光亮。”

“只有去听故事、学历史,并亲历这一次次专业声乐处理上的改进时,我们才真正懂得歌词、该着力的细节和正确的处理方式。”

都说旁观者清。作为场务的李忠浩,虽然没有登台亮嗓,但他清晰记得,“飞越大渡河”这一幕,一开始同学们就只是一味地赶着快节奏,为什么要快,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在听过肖霞讲述战士们过铁索桥的脚下是金沙江、大渡河汹涌奔腾的江水、战士们是冒着敌人的枪炮冲向对岸时,画面感就活脱脱出现了。

“大家身临其境,才知道这一段为什么要唱得快。直到‘大会师’时气势磅礴水到渠成,因为,那是经历了所有艰辛之后成功胜利的豁然开朗啊! ”

李忠浩很感激这样的音乐党课和前辈们的指点,“光靠书本上的知识和谱子,我们可能只注重了是声音技巧的处理,但是精神内核里的细节往往会被一不小心地忽视,而只有经过对历史背景的思考和琢磨,歌声才是有灵魂,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

如今的李忠浩,就像是配合《长征组歌》剧组总负责老师的一个“学生大管家”,同学们舞台上发挥情况,李忠浩都看在了眼里。“很欣慰的一点是,大家每一次都在进步,在成长。”

“其实,《长征组歌》这部经典之作不仅体现的是对观众的感染力,更是对演员们的。通过一次次集体学习,共同接受长征精神鼓舞与洗礼。从最开始很浅显的理解,到情绪饱满越长越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也让我们更加懂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需担当力行,为人民而作,为时代而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