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众志成城,也是众“智”成城
2021-07-2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这两天,“救命文档”的出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河南女孩李睿创建了在线表格《待救援人员信息》。截止到 22日,这个文档更新了超过 450 个版本,浏览量超过250万次,保守估计数千名志愿者对文档做出了编辑。每一次的修正和更新背后,都是求助和救援的精准对接。

河南之危、郑州之困,人们逆行救援、筑起人墙的故事一直在上演。但在瞬息万变人命关天的险情下,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加持传统救援技术手段的时代新做法——众“智”成城。

在数字化城市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城市固有运行体系被水灾冲击失灵的情况下,郑州暴雨中的“救命文档”和它背后普通人联手展现的信息链条、应急效率与行动能力,让人刮目相看,对城市数字治理发展过程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愿景,给出了一个极具意味的注脚。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迅速搭建信息网络,实现精准救援,是打开生命至关重要的钥匙。

短短几天时间,一个文档被无数人修改、更新、浏览、保存、扩散开来;为了恢复灾区信号,翼龙无人机驰援河南,上演了一场“赛博救援”;微博、空间和朋友圈,到处都有人自发总结救灾信息;有Python编程高手总结了一套提取救援关键信息的分析、过滤机制,全程自动化,效率极高;在水灾前方媒体群里,流传着在没有4G信号的情况下发微博求救的应急指南……

在无数个案例中,社会化的协作体系被铺开,一个个“孤岛”被科技和网络连接起来。互联网是新基建,是我们这个年代的“水电煤”。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众人拾柴火焰高。依托于科技与网络,社会协作这把“救援之火”的光芒呈几何倍数上升。

共享、传递,将希望之光照到下一个可能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广大民众这种最朴素的想法、最简单的愿景,在科技的加持下,成为灾害中自救的直接动力。

大家都是普通人,而这座城市秩序的缓慢修复,靠的正是一个个普通人,是上班第一天逆行救人的年轻医生,是不断拍车门提醒每个人逃生的普通司机,是马路边清扫污泥的清洁工,是写字楼里的程序员,还有酒店楼下免费为路人开网络热点的女服务员……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精神。从古至今,人们舍生忘死、守望相助的精神一直照耀这片土地。

而在当今这个时代,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谁能最大程度将它们有效结合起来,谁就能凝聚力量、无惧风雨。众志成城,众“智”成城。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