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是“颜值检测”,实为“黑客窃图”,警惕个人信息遭非法窃取
2021-08-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随着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发展,近年来,衍生出了不少例如“颜值检测”“性格测试”等趣味APP和小程序等。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藏在这些软件背后的可能是一双窃取个人信息的“黑手”。

一些不法分子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不当收集、非法买卖等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给公民个人隐私权利、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8月20日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就明确了要求加大个人信息司法保护力度,并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再添法律保障。

近日,奉贤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李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就是这样一起明是“颜值检测”,实为“黑客窃图”的典型案件。

95后“码农”为炫技

致使8100余万条公民信息遭泄露

今年26岁的李某某是上海某网络科技公司员工,2020年6月至9月,他制作一款具有非法窃取安装者相册照片的手机“黑客软件”,发布在某网络平台售卖,并伪装成“颜值检测”软件发布于另一论坛提供免费下载。该软件在使用者安装后,未经用户授权会窃取安装者相册照片,自动上传存储至李某某搭建的服务器后台。经查,该软件共窃取照片1751张,其中部分照片含有人脸信息、自然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100余条公民个人信息。

此外,李某某还从网上购买了含有QQ注册信息、京东用户信息、借贷信息、车主信息的“XX库资料”并转存到网盘,这些信息资料的电子文档容量超过30GB。为了炫耀自己有能力拿到别人的信息,他将这些信息资料免费分享到QQ群中。经鉴定,该资料包含公民个人信息1.5亿余条,经去除无效数据并合并去重后共计8100万余条。

奉贤区人民检察院以李某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向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据检察官王华婷介绍,涉案的8100余万条公民个人信息中,包括诸多自拍照片。自拍照中的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中社交属性最强、最易采集的个人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犯罪分子利用人脸信息、身份证照片等制作成动态视频,破解人脸识别验证程序,结合窃取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信息,极易引发侵害隐私权、名誉权的违法行为,甚至引发盗窃、诈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犯罪行为。

奉贤区人民法院对本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责令其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对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公开赔礼道歉,永久下架并删除“颜值检测”软件及相关代码,删除网盘上存储的照片、永久删除存储的相关公民个人信息并注销侵权所用QQ号。

健全司法保护机制

从源头上杜绝个人信息泄露

记者获悉,2019年以来,奉贤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12件20人,主要呈现犯罪主体高学历、低龄化,犯罪手段专业化、职业化,犯罪目的多样化、产业化等特点。

奉贤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顾斌表示,下一步,奉贤区人民检察院将以《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充分履行“四大检察”职能。健全个人信息司法保护机制,进一步强化个人信息司法保护力度,促进个人信息保护社会治理。从严打击侵犯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个人信息、行踪轨迹等高敏感信息,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

同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与网信、工信、公安、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信息共享、专业咨询等方面的协作配合,建立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专业化办案团队,实现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捕诉监防研”一体化、专业化办理,提升专业化办案能力。综合运用检察建议、企业合规检察等手段,规范金融、房地产、教育培训等特定行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公民个人信息泄露。

 == 专家解读 == 

奉贤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顾斌

记者:通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的办理,为公众带来了哪些教育和警示意义?

顾斌: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的手机APP、小程序会伪装成“颜值检测”“星座检测”“性格测试”等娱乐性游戏来诱骗大家填写个人信息。而公民的个人信息一旦被窃取,通过网络的灰黑产业,就会流通到犯罪分子手里,犯罪分子手握这些信息又会开展如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活动,严重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广大网民在上网时,一定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如果个人维权有难度,一旦发现个人信息被侵犯,一定要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或是向检察机关求助。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部门,可以提起检察公益诉讼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记者:《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对司法办案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顾斌:对于刑事办案来说,差别不大,但保护法的颁布,让刑法有了更多的依托,为相关判罚提供了具体行政法的依据。此外,保护法的颁布也为检察院在公益诉讼方面的职权职能做了更好更完备的规定。这有利于形成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合力。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翔

记者:在《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对个人信息范围的界定有稍许不同,这些不同的规定对认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有没有影响?

李翔:虽然在不同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和表述有所不同,但主要还是围绕两大方面来进行考量的。第一个是从识别性的角度,对公民具有一定的识别性,这种识别性既表现为一种单独的识别,也可能表现为与其它信息共同起到识别的作用。这是公民个人信息当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另一个,它需要通过载体的形式来呈现,比如行动轨迹、个人财产信息、通信内容等的高度敏感信息、敏感信息,以及普通信息都是以某种载体的形式呈现的。因此,虽然在这些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核心要素上来把握。从这个标准上来认定,本案中涉及的人脸信息属于公民个人信息。

记者:本案涉及到了的人脸信息的问题,前段时间,有些社区使用了人脸识别来代替门禁系统,引起了热议。面对这种情况,业主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李翔:人脸信息在信息分类上,至少可以被评价为敏感信息。在生物识别信息中,人脸信息是可以非常准确地形成对应关系的。对于有些社区使用人脸识别所涉及的问题,应该要尊重公民的意愿,不宜强制推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