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数学老师教的?“双减”后,浦东任课老师忙着“跨界”
2021-09-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除署名外)

摄影是数学老师教的,化学老师上机器人课,英语老师教古籍修复……“双减”政策实施后,浦东的任课老师更忙了:他们都在忙“跨界”。

  “如果输了比赛,就说是化学老师教的”  

9月9日下午4点,浦东复旦附中体育馆内人声鼎沸,各大社团在“招新”。围棋社、记者团、街舞社……都在卖力“吆喝”,一个个摊位前围满身穿藏青色T恤的高一新生。这时,一台满场跑的机器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机器人社团”果然是全场亮点。

“我们这次招了150名新生,如果想来参加机器人社团的,都可以来,最后沉淀下来的大概也就二三十个。”负责机器人社团的吴赛金老师看上去像个大哥哥,其实,他是一名化学老师。

正在整理的“科创实验中心”是机器人社团的“地盘”,孩子们还可以到理工科综合实验室上课。这里的配置非常完善,光不同种类的3D打印机就有四五台,分别承担不同情况下的制作需求。

马上要参加全国高中生机器人大赛了,吴赛金上课的时候,顺便召集团队核心成员商量一下比赛的事。听说外省一所高校的机器人项目要“开源”了,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 

团队成员中,有几个也是吴赛金任教化学的学生,听记者问起化学老师机器人课教得怎么样,孩子们不好意思起来。倒是吴老师颇为大气:“如果比赛成绩不好,你们就说是化学老师教的。”

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吴赛金,2014年进入浦东复旦附中分校任教。“我最早是2017年时开始这种跨界教学的,当时学校在筹备建立创新实验室,需要有配套课程支持,作为科学教育的负责老师,我便利用学校的硬件开始了尝试。”

吴赛金本身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本科、研究生的专业一直属于工科,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所以每当有新的挑战时总愿意去尝试一下。 “其实,高中的机器人教学中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知识,例如物理、计算机、工程学等。”

听说化学老师教机器人课,同学们的第一反应是比较新奇,不过在浦东复旦附中,这样的“跨界”还不少。

“比如物理老师教日语课,美术老师教篮球,我们化学组还有个老师教棒球,同学们可能都已经习惯了。”吴赛金说,教授过程中其实有不少问题,跨学科的课程,需要教师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对教师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为了上好这门课,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开源电路、编程、三维建模的知识。

  数学老师教摄影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受访者/图

沈捷是川沙中学南校一名数学老师,但他还有一个身份:摄影老师。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沈捷,2013年由区内流动到川沙中学南校任教。虽说喜欢摄影许久,但真正开始用单反相机拍摄还是从2016年援藏开始。

“因为我有一个支教梦,又是去西藏,那里有太多美丽的风景与人文,所以出发前特意买了单反,这才真正意义上进入摄影这个圈子。”一年援藏结束后,带回数千张西藏风景、人文美照的沈捷,加入了浦东新区摄影协会川沙分会。

当时学校正好有社团课,沈捷就“跨界”开设了摄影社团。没想到,对于数学老师教摄影,同学们并没有多少质疑,有20个学生选课,其中也有他任教数学的班级学生。

沈老师的课分为两个学年,第一学年注重相机的使用方法及拍摄技巧,包括构图等摄影基础知识。第二学年开始教摄影作品的创作。

沈捷不负众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信服。学校条件有限,在摄影器材方面如果遇到困难需要自己解决,比如教学生拍摄水滴,需要摄影灯的照射,没有怎么办?沈捷就自己动手制作了灯罩,虽说设备简陋,但也拍出了“滴水穿石”的震撼。

“数学老师教摄影会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容易理解,一是一二是二,讲解比较实在,没有花架子。”不过,沈捷坦言,数学老师教摄影的不足之处在于,摄影是一种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最难的莫过于给作品取个合适的题目,或者配一段恰当的文案,而这,并非数学老师的强项。

这学期摄影社团的报名工作还在进行中,将于9月下旬开始上课。“报名的人数应该不会少的。”沈老师信心满满,他的摄影课现在已经在学校里小有名气,有朋友的孩子刚入校,就来咨询他的摄影课。

 “我在教学中也会讲我平时拍摄的作品,如果看到好的作品会拿来给孩子们赏析,领悟其中的美学价值,还有人文价值。”疫情期间,沈捷拍摄了很多抗疫作品,这将是他今后课堂上更好的素材。“摄影教学,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们去拍摄,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们学会去欣赏美、记录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95后英语老师“边学边教”古籍修复课程  

受访者/图

“拆书钉,拆线,将书页一页页揭开。用喷壶在书页上方喷洒使书页湿润。在书口处用毛笔涂抹稀浆糊,涂出破损处1cm左右。超过边缘处盖上补纸,沿着浆糊边缘撕开补纸,用镊子修缮边缘处……”浦东中学95后英语老师熊瑶,参与了一门与自己的任课和专业毫无关系的拓展课程:古籍修复。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熊瑶,去年刚刚入职浦东中学,是一位教育界“新兵”。

 “日常生活中,我喜欢参观图书馆、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对古书产生了兴趣,逐渐开始关注书籍的版本、纸张的选择等。”来到浦东中学后,熊瑶在参观校史博物馆后,发现学校博物馆有很多珍贵史料文献,这也让她更近距离地了解了古籍。于是,在得知学校要开设古籍修复课程时,她积极报名参加了。

学校邀请了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部的王晨敏主任来校开讲座,还邀请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老师前来指导。熊瑶自己也通过阅读古籍修复书籍、网上观看古籍修复视频,参加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体验课程等方式来潜心学习这门课程。

去年9月,在熊瑶的精心准备下,古籍修复拓展课程终于开出来了!很多同学都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报名人数很快满员。

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小组讨论和学生实践操作进行。在每节课的内容设置上,熊瑶都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同学们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动手实操能力。

两个学期下来,学生反响热烈,大家都觉得收获颇丰。有的说:“通过学习,了解了修复古籍的大概步骤和原理,为自己学习到了修复古籍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而感到自豪。”也有的说:“古籍修复历史悠久,古籍修复是个新兴职业,最好的保护便是传承。”

熊瑶边教边学,与同学们共同成长。“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让这项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才能为我们的古籍保护事业共创美好的明天。”

新学期,熊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理论知识方面深入浅出,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操作来总结每节课的理论知识。

熊瑶还有一个梦想:希望将自己的英语专业与古籍修复课程相结合,用英语进行教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