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周末怎么过?“15分钟幸福圈”首推共享育儿
2021-09-14 教育

“双减”后的周末怎么过?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同学们有的听社区里的“好爸爸”读一本书,有的走到室外听志愿者讲一堂“自然百科”课,甚至有的同学用废弃瓶盖和筷子给社区来了一个“旧貌换新颜”……在上海红领巾的“15分钟幸福圈”里,隐藏着“共享育儿”的多种打开方式。

记者 曹莹 摄影报道

【共享资源】

“社区小先生”学在家门口

周末,在阳泉路健身广场,少先队员纷纷走进社区,重新认识生活的社区:树上的知了、草丛间的蚱蜢长什么样子?路边的绿化树木有什么特性?

“活动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对话。我曾偶然问过孩子们,是否知道身边绿化植被的名字,结果一个简单的问题,却‘问倒’了很多孩子。”临汾路街道社区少工委主任陈央说,“课堂不一定要在学校里或者是屏幕中,也可以在家门口。”他们邀请区河道所工作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家长担任志愿者,共同引导少先队员沉浸式学习互动体验。

“双减”大背景下,孩子们在家的时间会更多,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和成人互动?宝山团区委为少先队员“量身定制”的“社区小先生制”给出了答案。今后,宝山7.8万余名少先队员人手一本“社区小先生”通关护照,上面有12个与社区生活有关的闯关项目,包括最美清道夫、堆物GOGOGO、社区美容师等。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可以获得一枚印章。“双减”后的第一个周末,宝山社区小先生们带着爸妈练摊、参加应急安全训练、走访独居高龄老人、享受游戏大篷车。

【共享“父母”】

家长化身校外辅导员

在社区能一起读书、做手工,还能学说上海话?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孩子们以后在周末也不怕无聊了,这要得益于“好爸爸讲师团”。

发起人周浩有多重身份,他是业委会委员,也是一名全职爸爸。大家都喜欢叫他一声“周爸”。在周浩的引领下,原本“潜水”的家长纷纷冒了出来自发组织互助育儿活动,充当少先队员们课余时间的共享“父母”。

卓悦居居民区的自治品牌“妈妈议事会”已经成立5年了,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亲子活动。“双减”后孩子周末怎么过?妈妈们坐不住了。最近,她们正忙着成立小区里的乒乓球社团。“乒乓球是小区呼声最高的运动,刚好小区活动中心有一间球室,妈妈们想利用起来,让孩子们在周末进行体育锻炼。”发起人陈洁告诉记者。

青年家长化身共享“父母”、校外辅导员,既满足了孩子们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期盼,也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带孩子难的长期痛点。

【共享幸福】

打造少先队三圈育人模式

上海正在积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致力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如何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实现轻松育儿,是衡量这座城市生活幸福感的标准之一。“双减”实施后,借助社区公共力量育儿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新方式。

2021年暑假期间,上海少先队的新实践“15分钟少先队社区幸福活动圈”拉开帷幕。这是一场构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的温暖改革,着力打造“三圈育人”模式:一是外圈有活动场地,提供阵地支撑。二是中圈有活动场景,提供内容支撑。三是里圈有活动体验,提供成效支撑。

目前,市少工委已在全市200多个街镇建立社区少工委,并将持续通过组建社区大中小队的方式,实现社区少先队组织全覆盖。接下来将推出“社区争章15事”,家长可与自己街道所在的社区少工委联系,提出需求或参与策划社区少年儿童活动。

记者 曹莹 摄影报道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