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遇见文学家之外的鲁迅
2021-09-2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如果不当文学家,鲁迅先生也依然可以生活得十分精彩,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复合型人才”。今天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多年的文化报道中总是会听到鲁迅和上海的一些故事。有意思的是,这些故事并不都与文学有关。不过这就是文学家之外的鲁迅。这些细节和文学加在一起才是一个真实的鲁迅。

 // 爱逛书店的鲁迅 // 

今年6月末,位于四川北路856号的1925书局重启。这家书店的原址是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书店于1925年开张,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当时在这家书店担任店员。而1925书局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要和历史形成呼应。

记者了解到,鲁迅搬到上海虹口区之后,也就成了这家书店的常客。自然也会看书购书,但鲁迅与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的合作主要还是集中在作品的出版上面,鲁迅有一些作品是这家书店出的。所以鲁迅来书店有的时候是为了取稿费。

鲁迅极其热爱阅读,所以逛书店是他写作之余的一大爱好。有人对《鲁迅日记》进行统计,他逛书店有千余次,当然最喜欢去的还是家门口的内山书店,他去了512次。内山书店原址应该是现在四川北路的2050号。由日本人内山完造始创于1917年,因为店主是外籍身份,可以提供安全的场所,所以曾吸引鲁迅、郭沫若、田汉、郁达夫等多位文人知识分子活跃其间。

内山书店在今年7月回归中国在天津重开。而记者也了解到,虹口区之前也酝酿内山书店的重开。而一旦成为现实,鲁迅在上海的轨迹链将更为完整。

 // 作为青年领袖的鲁迅 //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作为旗帜人物的鲁迅身边汇集了一大群有才华又有理想的青年。鲁迅乐当青年领袖,总是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在鲁迅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日后成为了革命文艺的中坚力量。

有一次,记者到多伦路重启的公啡咖啡馆探访。工作人员介绍,鲁迅常常约青年人在这里畅谈,这里俨然是鲁迅的“第二客厅”。1934年,萧军和萧红带着《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两部书稿,从东北辗转来到上海,因生活创作窘困而求助于鲁迅。11月30日午后,他们如约与鲁迅在公啡咖啡馆见面。据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很熟悉地推门进去,上了二楼。我们也随后跟进去。店里一个外国人很熟识地跟鲁迅打招呼,鲁迅回礼后便在靠近楼梯的一个厢位中坐了下来,我们也坐进去。这处厢位很僻静,进门的地方有个小套间部分地掩住了它。座位的靠背很高,邻座的厢位互相看不见,坐在厢位里就如进了一个小房间。”公啡咖啡馆不知道见证了多少次鲁迅对青年人的关爱。

青年文艺家沙飞拍的一张鲁迅与青年木刻家一起围坐畅谈的照片也是很有名的。照片摄于1936年10月8日,在当时上海八仙桥的青年会,鲁迅发起了新兴木刻运动,很多青年木刻家围绕在他身边。当时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巡展到了上海,鲁迅为了表示支持,亲临现场,和青年人交谈。当时距他逝世仅11天。

 // 鲁迅也是一个艺术家 // 

作为上海最大图书盛会的上海书展,至今“上海书展”那几个字用的还是鲁迅书法的集字。记者曾就此请教过书展主办方。主办方说,首先是因为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的精神到现在依然对人们有启蒙作用。当然,鲁迅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的书法凝结了现代文人笔墨的精髓。《青年报》的报头有一段时间也曾用过鲁迅书法的集字。

在文学家之外,鲁迅当然是公认的书法家。郭沫若曾经给鲁迅的书法以很高的评价,说他的书法“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质朴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遂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到现在“鲁体”还是很多书法爱好者追捧的对象,只是鲁体的临摹难度很高,形似难,神似更难。因为鲁迅的书法本来就是一个精神、思想、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体。

除了书法很棒之外,鲁迅其实还有很深厚的设计师的功底。北京大学沿用至今的校徽是由鲁迅的设计稿丰富和发展而来。1917年8月,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邀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北大校徽的造型,来自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校徽的中间,“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犹如一人背负二人,有“三人成众”之意,象征着“北大人肩负开启民智的重任”。关于北大校徽的含义,《觉醒年代》里也有一段专门讲述,当时的大书法家沈尹默看了鲁迅设计的校徽后惊叹不已。“如果鲁迅不当文学家,他可能是一个设计师,而且他的设计远比现在的那些潮玩更有深度。会让那些自诩设计大师的人望尘莫及。”一次一个设计师对记者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