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端起咖啡杯,王戎比着OK手势
2021-09-26 生活

开在上海新天地的上博咖啡馆,青砖红檐,是典型的石库门风格。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吃咖啡”是上海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上海的大街小巷开了7000多家咖啡馆。上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镇,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从青铜重器到文人书画,让每个上海人肃然起敬。来自西方的咖啡和东方文化握手会是怎样一种呈现?让“博观悦取”咖啡馆来告诉你吧。

  穿越时空品味中国文化的魅力  

这家上海博物馆的咖啡馆取名“博观悦取”,开在新天地核心地段的太仓路上。顶头第一间,有山墙高企,青砖红檐,雅致但不高冷,气质很“上博”。推开玻璃门,迎面照壁上,“博观悦取”四个隶书字取自上博馆藏清拓本《石台孝经》,跟外墙相呼应的砖砌,只是,不再是红砖、青砖,而是晶莹剔透的玻璃砖。在灯光的照射下,玻璃砖显得婉转通透,给人一种可以穿越的错觉。身边,临摹自唐代《高逸图》的竹林七贤中的王戎和阮籍各自占了一面墙,米色的墙体,仿佛历经久远时光的宣纸。两位大德悠然的神态和气度,和咖啡馆的氛围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他们不是咖啡馆的背景,而是咖啡馆的客人,与桌前的游客一起品尝着悠闲的时光。

玻璃大克鼎造型的盛器里装着的是上海人爱吃的栗子蛋糕。

一楼店堂中央,陈列着上博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复制品。虽然体积比原作小了不少,但青铜色和绿莹莹的铜锈,让人生出时空交错的恍惚。拾阶而上,二楼还原了上海石库门的房屋结构,木梁木檩,木门木窗,那小小的阳台,可以一观窄窄的太仓路。屋内,安静,墙上元代画家李升的《淀山送别图》以苍凉萧瑟的调子,将屋里的时光生生地定格在了黄昏。

二楼有全店唯一的包厢,蒂芙妮蓝的墙,米灰的沙发,最夺目的是一角茶几上那只台灯,那是多年前张永珍老太太花4000万元拍回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复刻。为什么把花瓶做成台灯呢?当初在美国,原主人不识此瓶,将它做了台灯。这里,还原的是这只价值连城的花瓶当初寄居在美国时的模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石库门,周朝的大克鼎,元代的名画,清代的瓷器和宫廷画,虽然都是复制品,但复刻的精心,让这些陈列拥有了原版的风韵。在某一个云淡风轻的下午,邀三五好友,点一杯咖啡,有“名士”作陪,静静地观赏这些陈列,咖啡馆的下午茶有了博物馆的味道。

上博的咖啡馆连各种甜点和墙面的装饰都有上博,甚至上海的影子在其中。

  其实博物馆也想要萌翻你  

向来正襟危坐的博物馆,怎么会想出开一家咖啡馆?这种轻质文化的所在,与上海博物馆动辄上千年历史的文物收藏似乎有点不和谐。

上博文创公司副总经理赵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博物馆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博物馆文化走进社区,走向大众。“博观悦取”是他们与凯悦集团合作的第一个项目,目的就是要让上博的丰富资源、丰厚文化,外溢到新天地这样的旅游区域,去传播给外国人,传递给新生代。

“博观悦取”是一家咖啡店,同时也是上博文创的窗口展示。设计装修完成后,所有的员工都在找茬,唯一挑剔的,就是上博厚重的文化氛围是否得以呈现。一楼的两面墙,原本是文创产品陈列架,所有的人都觉得,商业销售的痕迹太重。于是,刚完成的布置被拆除,请来了上博两位画师,邀请古人“下凡”潇洒一回。

《高逸图》中王戎和阮籍被选中担此重任。但是,设计师要求,不能仅仅是原版《高逸图》临摹,她提出,能不能在两位名士手中增加一个咖啡杯,以适应咖啡馆的氛围?作画的画师也觉得有趣,一边画,一边拿着手机发朋友圈。最后,阮籍端起了一杯卡布奇诺,王戎则拿了只马克杯。设计师说,最好再改变一下,让他们来点穿越吧。于是,王戎闲着的左手比了个“OK”的手势。现在,这两位魏晋名流就安静地“坐”在“博观悦取”咖啡馆,和每一个来喝咖啡的朋友眨眼睛。开业以来,这两面墙是顾客最喜欢的座位,经常有人拿着咖啡跟两位“名士”合影,拗出各种造型,发朋友圈。

当传统文化自觉搭车时尚的时候,咖啡客们就被萌翻了。

室内一目了然的老建筑屋顶古色古香。

  “博观悦取”未来进行时  

“博观悦取”如果只是一家咖啡馆,就太辜负新天地了,这里不缺咖啡馆,这里更需要的是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传播。你可以将这里当作咖啡馆,约朋友,聊天休憩。但你忽略不了的是这里其实是上海博物馆的一个延伸的触角,它每一样陈列,都有上博的影子。

店里点单率最高的点心是一款乐口福蛋糕,用古人的香薰球造型,半个炉盖花纹错综,精致得像一件古董;大克鼎栗子蛋糕会用玻璃做的大克鼎造型的盛器端上。跟一般咖啡店里那中规中矩的方块或三角形蛋糕相比,上海人的精致跃然眼前。二楼有一个可以用屏风分割的小空间。经理告诉记者,未来,这里将会举行很多沙龙活动,让喜欢上博,又喜欢咖啡的朋友来共度文物鉴赏的时光。

不久的将来,或许某位上博专家会在这里举办文化讲座,文人们的闲情雅致,那一抹青绿、一支花卉,都会在你眼前徐徐绽放。或者,古瓷也有很多人喜欢,那么,就有专家来做古瓷鉴赏会,那些雨过天青的瓷色,那些精巧绝伦的冰裂,又或者那些鲜艳的粉彩,当一件件名家大作在你眼前展开,这一个下午,一定会非常充实。又或者,已经小有名气的《博物馆之夜》也会在这一方天地里有一个分会场。在老上海石库门里,听老师讲解那些与我们血脉相关的文物,也听自己踩在木楼板上发出的脚步声,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纪30年代,一个文博之家,有长辈耳提面命,有朋友情投意合,有新天地那一方水土心灵相通。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