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聚英才·青年专项行动|助推“航天梦”背后,有这样一支青年团队
2021-09-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神舟、天舟、天宫……这些耳熟能详的航天“神器”背后,都离不开一个稳定可靠的推进系统。承担这一研制任务的,就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2.4岁的青年团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八〇一所载人航天推进系统部。今年,他们还荣获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细致又细致,质量进度“双确保”  

前不久,三位宇航员刚刚从天空中“回家”。他们待了3个月的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驻站生活、科研工作以及对接飞船和载荷的主要舱段。核心舱需要满足在轨工作十多年的要求,对于长期在轨工作的航天器,不仅维持其姿态和轨道非常关键,而且还要求支持航天器在轨推进剂补加,由航天八〇一所负责的核心舱推进分系统产品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重要任务而研制的。 

佘山发动机试验站的夏天很炎热,冬天又冰冷刺骨,几次试验几乎都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进行,但这丝毫没有阻挡研制的脚步。“办法总比困难多。”核心舱推进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吴天宇一直记得师父对他说过的这句话。在全系统热试车准备期间,吴天宇顶着将近40度的高温,奋战在佘山试验站的一线,为了不耽误研制进度,他每天从早到晚,现场核对零件和图纸,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指导车间师傅高效率装配。

2018年6月的试车任务进度尤为紧张,怎么保证质量,又能赶上进度?吴天宇动起了脑筋。在充分理解试车产品的基础上,他将产品装配流程分成了两个部分,并将车间师傅分为两个小组,这样就能将传统串行的产品装配流程变成并行,大大提高了装配效率。原本预计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因为他的“巧思”,被压缩到了10天完成,有力保证了试车进度,为后续核心舱推进分系统正样产品研制提供了试验支持。

这也是每一个团队青年的常态,确保质量,不断创新。为了实现百分之百的飞行成功率,载人部针对天和核心舱推进分系统开展了大量的质量分析和质量复查工作,2000余条焊缝和产品极性,他们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检查,并针对推进系统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细化到组件级的产品保证要求,确保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三个“首次”,创新突破攻克难关  

空间站是国家航天技术水平的标志性体现,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的重要部署,而推进系统则是整个空间站在轨运行的动力基础。为了确保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载人部肩负了攻克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的重要使命。

载人部目前共有成员32名,平均年龄32.4岁,其中35岁以下20人。正是这样一支年轻的团队,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核心技术的国家,并圆满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舱发射及飞行、载人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任务,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空间站在轨运行不少于15年的设计寿命要求,年轻的他们胆大心细,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在自动控制、霍尔电推、人机工程等数个领域为天和核心舱贡献了三个“首次”。

首次实现推进剂自主补加。推进剂是空间站持续在轨运行的基础,为确保交会对接后,货船内的推进剂更加精准地补加到核心舱内,团队首次提出了自主补加设计方案,设计研发了智能推进管理器,编写了三百余条故障预案,并创新性地对补加流程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使整个补加过程不依靠地面指令干预或航天员辅助操作即可自主完成,为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首次使用霍尔电推进发动机参与姿轨控。为确保空间站在运转过程中,不因地球引力而影响轨道高度,同时节省化学推进剂的消耗,进一步提高使用寿命,团队大胆提出了使用霍尔电推进发动机的技术方案,通过多轮方案设计和试验验证,最终为天和核心舱配备了4台自主研发的霍尔电推进发动机。这也是我国首次将电推进动力系统运用到载人航天器上。

首次为航天员设计了出舱更换维修方案。由于空间站设计寿命超出部分重要设备的工作寿命,团队结合实际需求和产品风险评估,综合考虑了航天员需求和产品工效学,设计了推进系统多种重要设备可由航天员出舱在轨更换维修的方案,进一步提高和保证了空间站使用寿命。

  投身“航天梦”,是荣誉更是责任  

吴天宇

在不断创新的团队环境下,青年人也在不断成长。

“保持好奇心。”这是吴天宇常挂在嘴边的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就曾将车间的老师傅问到不得不“躲”他。“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首先先自己思考,如果一段时间还是想不明白,就去请教专家老师。”吴天宇说道。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吴天宇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很快便能够独自带领试验队参与外场大型试验,独立编写重要技术文件,成为独当一面的推进系统设计师。

丰凡

参与核心舱研制时,95后丰凡才刚刚入职,压力不可谓不大。“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虽然压力大,但是很充实。”丰凡说道。他从系统原理开始,慢慢熟悉核心舱推进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项参数,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小白,逐渐变成了对推进分系统非常熟悉的主管设计师。在靶场加注任务期间,丰凡设计了加注系统和加注细则,他对系统的每一道阀门、每一个指令、每一台设备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确保加注工作万无一失。在北京飞控任务期间,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每天撰写飞控小结,顺利完成了多次变轨、调相和在轨补加任务,为核心舱保驾护航。

让年轻人承担起重大工程研制任务的重责,团队非常注重内部科研力量的阶梯式培养。成立“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课题组”,以“传承老一代航天传统、发扬新时代航天精神”为宗旨,建立了“科研师徒制”,通过“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方式,提高青年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

孙小艺

95后孙小艺刚入职就开始接触货运飞船推进系统的总装设计工作,这是飞船中最为复杂的推进系统之一。一上来就接触如此高难度的型号,她的内心不禁忐忑。为了跟上高强度的总装和测试工作,她啃报告、做笔记、向前辈请教,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养分。如今,入职14个月的她已经历过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靶场任务,近一半的时间在出差中度过,忙于各类测试和进场任务。

“有压力,才有更多的动力。”孙小艺从小就有航天梦。2003年,她在学校观看了神五发射的直播,大屏幕上杨利伟航天员在太空展示五星红旗,航天报国的志向自此在她心里扎下了根。“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她一直牢记这句话,对于青年人来说,投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事业,不仅是一份荣誉,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链接  

人物名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八〇一所载人航天推进系统部主要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飞行器,包括神舟、天舟、空间站等国家重大型号的推进及补加系统研制和载人探月相关工作。通过多年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突破了空间站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核心技术的国家;成功研制并在轨运行了我国当前复杂度最高、技术最先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推进及补加系统,圆满完成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载人交会对接等任务,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