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大学·打卡苏河明珠③|沪上乃至全国广为传颂的“帐篷精神”就出自这里!
2021-10-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视频

从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万航渡路校门走进校园,沿着主干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葱绿雅静的大草坪,小松鼠吃着松果,“校喵”慵懒地晒着太阳,这份美好惬意,瞬间就将你与都市的繁闹隔离开来。这片绿意,一直延伸向“四号楼”,延伸向那片白墙红柱。绿意与古典相融之间,蕴藏着的是积淀了百余年的风情。

“四号楼”也叫“校政楼”,原名“霍格别墅”,1863年建造。1911年由圣约翰大学购入,主要为学校办公处和校长住宅。因在圣约翰校舍中排列第四,故称“四号楼”。1952年9月,该楼划拨为华政校舍。

一楼一故事。“四号楼”的故事,常常要与前方的大草坪被一起提及,这不仅仅因为两者都曾是兆丰花园的一部分,更是因为根植于此的“帐篷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1979年华政第二次复校,迎来了第一批310名学生,然而,除了复旦分校将东风楼归还华政外,其它校舍还依然分别被几家单位占用。徐盼秋、曹漫之等学校党政领导决定,以学生优先,先建图书馆与教学大楼,党政工团让出办公室,租借帐篷搭建在大草坪上,在帐篷里办公,从而保证教学用房的需要。

帐篷内冬冷夏炎、光线不好、空间狭小,但大家办学的热情不减,学校党委于此举行院务会议、布置检查工作、接待来信来访人员等,一住就是数年,也因此铸就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帐篷精神”,在沪上乃至全国都广为传颂,并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1980年10月9日的《解放日报》头版曾刊登了一封不到500字的读者来信。华政前身华东政法学院学生王勇在信中说,学院领导和教职员工腾出所有办公用房,改作学生教室宿舍,“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暴雨侵袭之下,篷内阴暗、潮湿,有时还要漏雨、进水……目睹此情此景后,学生自发写信。

大草坪上的“办公室”!这是华政复校伊始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也体现着华政人凝心聚力,为法学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这则往事,至今感动师生,也依然在今日的00后学生中传为美谈,闪闪发着光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