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好莱坞战争大片?《长津湖》主创:他们拍不出中国人的独特情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电影《长津湖》国庆档上映,带动影市一扫前期低迷,10月12日是其上映第13天,票房已经超越好莱坞大片《复仇者联盟4》,跻身中国影史第六。这让不少影迷振奋,认为国产战争大片亦可媲美代表电影工业最高水准的好莱坞电影,同时也有人在设想,“如果是好莱坞来拍《长津湖》会怎样”。其实,这个问题该片主创们从出品人于冬到监制黄建新,以及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都想到过。“《长津湖》这么大的制作规模是好莱坞也从未挑战过的,影片中传达的中国人独有的情感,也是好莱坞大片拍不出来的。”该片监制黄建新导演告诉记者。
为什么要拍《长津湖》?
记者:这个项目的缘起是什么?
于冬:一直以来,长津湖战役这段历史鲜为人知,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单薄棉衣入朝,补给也跟不上,我们付出的牺牲跟代价非常大。今天再看这段历史,更觉可歌可泣。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是巨大的,它直接影响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但出于很多原因,这段故事一直尘封。
我们这一代人,要有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抗美援朝电影。我们有一个信念,这部电影不仅要拍给今天的年轻人看,也要拍给五十年后的年轻人看。关于抗美援朝,韩国人拍过,美国人也拍过,美国人甚至说过马上要拍一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电影。所以,我们中国电影人必须要在美国人前面,拍这部电影,拍这段历史。
这个电影是中宣部电影局交给博纳影业的一个任务,接到这个任务时,我的想法就是八个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应该说,能够把长津湖战役搬上银幕,是我们这一代电影人的荣幸,我们要用现代电影的制作手法跟创作理念完成一部经典战争片。
记者:什么让您决定参与《长津湖》这部电影?
黄建新:我们以前比较了解的是朝鲜战场的西线作战,比方说我们看到的《上甘岭》等诸多此类电影,但是对东线作战了解得比较少。其实东线作战非常艰苦,比如我们后来看到的“冰雕连”,那些都是会让我们流泪的,可以从中看到志愿军的伟大精神、中国人的伟大精神。
这个内容你只要了解了,就会非常感动。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武器、装备等距离美国有巨大的差距,但是我们能打赢这场仗,就是靠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感动所有人的。所以,这些资料大家看完之后,一点都不犹豫地成立了一个组,很快就去整理剧本,准备开拍。
记者:谈到“长津湖战役”,中国和美国长久以来似乎都不太愿意多提这场战争。您当年第一次听到这场战争是在什么时候,对它有什么样的印象?
陈凯歌:不愿意多提有可能是有这么个原因,就是中美双方打得都很惨。我们知道,参加长津湖战役的是志愿军第九兵团,这个部队以宋时轮为司令员,从中国南方一带出发开赴朝鲜,冬衣不足。又加上遇到极寒天气,1950年的冬天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特别是朝鲜半岛。那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要作战,这可以说是对第九兵团的极限考验。
从美国人的角度讲,对于美军这支可以说从二战以来就几乎战无不胜的军队来说,他们可能也是从这一场战役中体会到了中国人不好打。美军自身也有重大的伤亡,冻死、冻伤很多人,但在这种条件之下,中国还能如此英勇地进攻,可能也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觉得很惊讶,我估计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就是毛主席对这个战役其实是有非常正面的评价,认为长津湖战役改变了整个朝鲜战争的态势,让我们的部队在东线站稳了脚跟,所以这个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我自己就感觉到百年以来,西方对中国是不尊重的,它觉得我没有什么可以尊重你的地方,但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我认为他们这个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改变。
不太一样的战争片
记者:提到朝鲜战场,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战斗英雄杨根思。那么这次电影《长津湖》,对于杨根思的着墨并没有那么多,在创作的时候是怎样考量的?为什么没有以杨根思,或者以冰雕连的故事打造电影?
于冬:长津湖战役中,出现的第一个特级战斗英雄就是杨根思。但《长津湖》不是拍一个战斗故事,不是拍一个战斗英雄。长津湖战役是具有史诗感的一个战役,战役就是鸿篇巨制,从这个战役如何布局、两军对垒到最后交锋的过程,这需要一个宏大的视角来展现,而不是从某一个人来说。所以我们用了七连作为故事线,将这个连队的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真实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杨根思、冰雕连是战争的一部分,也是电影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黄建新:片中的七连是虚构的,毕竟我们是故事片嘛。因为长津湖战役是一个巨大的战役,不只是我们知道的消灭了北极熊团,其实是很多个点同时打开。杨根思是其中阻击敌人逃跑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志愿军的一种整体力量,因此对杨根思的彰显是段落性;至于“冰雕连”,是美军在逃跑路上突然发现远方有人伏击,但又毫无动静,他们上去一看,所有人都是战斗姿态,但都已经冻死了。这种战斗精神,连美国的将军都会行军礼,这是超越人类的,是全人类最伟大的一种精神。
这两段都不是七连本身的经历,但是这些加在一起,组合起来才是长津湖战役。
记者:大家对电影开场设定在江南水乡,比较有感触,您是怎么考虑的?
陈凯歌:千里和百里的家乡被设定在江南水乡。在最初的剧本中,其实他们的家乡是设定在黄土高坡,在一个到处都是荒山野岭的北方山村里头。我觉得这个设定在电影的语言上很难抓住人,再加上第九兵团确实是从浙江出发,所以我们就把家乡设定改到了江南水乡,最终到浙江找到了拍摄地点。其实说到底为什么要把千里回家作为第一场戏来展开,然后紧接着就是出征?因为回家与为国出征,加起来就是家国。
另外就是我们希望拍得很美,拍大好河山。不管是千里坐小船离开家乡,还是他最初回到家乡的时候,秋叶斑斓的这样一个河面,其实都是在写和平。因为家乡温柔的水会变成异国的苦寒和坚冰,这也是对保家卫国的诠释,今天的我们承平日久,更应明白和平的代价非常昂贵。中国人经过几十年的战乱,终于获得了和平的可能和机会,就是要和战争的惨烈做对比的,如果没有笔触去写到和平,我们就没有办法那么强烈地去感同身受,感受到战争对于和平的破坏。
所以我觉得北京也好,江南水乡也好,其实归结到底就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关键词——保家卫国。你先得展示你的家、你的国是什么样,然后你才有保家卫国的可能。
和好莱坞战争大片比较?
记者:《长津湖》肯定会被拿来跟好莱坞的战争大片对比,那您觉得哪些是好莱坞做不到而《长津湖》能做到的?
于冬:《长津湖》要跟美国战争片不一样,要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我们本来要建设新中国,但是这场仗拖延了时间,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可我们因此争取到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全世界看到了新中国强大的国防力量,让强大的新中国展示在世人面前。
毛主席当年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今天的年轻人需要补上这一课。要了解那个时代、那些人的情感,了解这样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电影里头有一句很重要的台词:“如果这一仗我们不打,就是留给我们下一代打!”这才有了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
我们要通过电影,呈现出战争的残酷,呈现出牺牲背后的意义。只有这样,年轻人才会知道,新中国的胜利来之不易,而这些情感是美国电影没有的。
陈凯歌:在好莱坞电影中,你鲜少看到一个饱受压迫的民族。像毛主席说的,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这个东西在好莱坞电影里面是看不到的。
黄建新:中国人的情感,好莱坞的大片是完全抓不住的。《长津湖》就是中国人拍的,中国人赋予中国人情感,包括对待战争、和平的态度,对待兄弟姐妹的态度,这是完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东西,他们没法拍。
徐克:我觉得还是要把我们对战争、对我们的历史理解做好,电影里尽力把这些事情讲得真实、讲得好,那么你被拿来和大片作任何比较,我觉得都是可以的。
记者:对于美军,《长津湖》是怎么塑造的?
于冬:塑造美军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矮化美军,毕竟美军的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很强,他们武装到了牙齿。在镜头上,也给足了美军展现的机会,包括他们意见的分歧、他们的战略战术以及战斗时的样子等都有描述。电影除了展现我们志愿军的英勇牺牲之外,也告诉了美国人他们是怎么失败的,为什么失败,为什么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