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也能做“创客”,这个“制造者节日”让创意不局限于实验室
2021-10-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将宜家的家具拆解开来重新组装,用电子元件“画出”一条星际航线……黄浦江与苏州河交界的外滩源,一场属于创想的“制造者节日”在这里展开,本来只属于教室的课题,被带出了校园,成为了所有人都能动手参与的创新故事。

 “菜鸟”也能制造万物 

将人的声音输入电脑,通过算法变成图像,全自动的机械臂就会打印出一幅幅“糖画”;3D打印和咖啡粉的奇妙结合,一样能做出一杯不错的咖啡饮品;未来人类可以用怎样的交通工具穿梭于海洋和水下?这些奇妙的设想和实践,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带来了现场。

从米兰理工学院毕业后来到同济的意大利籍女教授魏佛兰还在现场带着大人孩子做起了泡菜。“腌制好就能保存很久,食物短缺的时候,发酵的蔬菜可能是最可持续的食物了。”魏佛兰笑着说,所以她称之为“未来食品”。“maker不仅仅只有专业选手,也没有想象力的限制。尽管去做,在日常的生活中,就算你是个‘菜鸟’,也可以成为maker。”这是她想传达给大家的理念。

而在一旁的Fablab O Shanghai“数制”工坊里,孩子们正在学着将一颗颗电子元件安装到画布上,颜色绚丽的太空飞船、星云、人造卫星点缀在宇宙中,传统绘画和当代电子电路结合,点亮后就是一幅“星际纸电路墙画”。稍微大点的孩子则能学习编程制作,原来用简单的生活材料,就能创作出自己的“豆豆机器人”,在擂台上比拼一番……

这个同济与美国麻省理工合作的开源实验室,通过工作坊、夏令营等形式,将人工智能、数码编程等前沿的科技普及给更多青少年,让“制造万物”的实验走出了实验室。

另一边的“同济天地”,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装饰着一只只小“犀牛”。在这里,“犀牛”引发的是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思考。展区负责人郑素滢告诉记者,“犀犀里”展来源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南非Peace Parks Foundation开展的犀牛保护设计课题。“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认识犀牛,并且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课题走出了实验室 

Maker Faire,意为“制造者的节日”,十几年间,这个汇集了不同行业“科技发烧友”和艺术家的展览,先后在罗马、巴黎、柏林、巴塞罗那、深圳、台北和首尔等城市留下过足迹。今年则是第二次登陆上海。

魏佛兰在国外已经参加过很多次,能在上海看到,她觉得很惊喜。“创意本就属于生活,而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她表示。和她一样,还有不少来自同济的教授、学生,将实验室、课堂里的创意课题和制造技术与热爱创造的青少年共享。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袁佳琳正在捣鼓的就是她的一个课题作品——重构的椅子。用宜家的材料,发挥黑客的精神进行解构,重新做出一把椅子。“对于工业设计来说,椅子是最基础的。”

她手下这款重组后的椅子,腿凳是由40多个门钩叠出来的。“宜家是北欧风,我想挑战的是用北欧风格的东西去做一个跨越文化的中式椅子,我发现门钩叠加起来,就很像中式的花纹窗格。选用的黑色门钩和原木色椅面,也是宜家最传统的两种颜色,中欧风格交融。”

她用元素堆叠的方式进行了一些工艺上的探索,花了6周多时间不断试错。为了让椅子更加稳固,她拧了100多个螺丝,凿了200多个洞。“之前都没尝试过。”袁佳琳说。

和她一样,同班另外53位同学每个人都做出了一把与众不同的椅子,不少都被带到了现场展示。“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作品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设计理念能传输给更多人,得到认同,当然很高兴。”袁佳琳说,这也正是这次课题所要体现的创想精神。在现场,同学们也兴致勃勃地帮助并不懂设计的大人孩子们开发想象力,做一把属于自己的椅子。

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Kostas Terzidis今年是第二次来参展上海Maker Faire。他平时给本科生上课,业余时间会在“数制”工坊给青少年讲人工智能。在他看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这门前沿科学,其实很有意思。不那么实用主义,却更纯粹,反而能带来更多启发。正如这次展示想要传达的:我们如何重塑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连通性、文化和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只要你行动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