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元钱可产生20元收益,你说保护大熊猫值不值?
2021-10-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花1元钱在大熊猫保护上,可以产生20元的可衡量经济收入;建一块绿地,受益的将是一整片居民……10月23日,“第七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活动启幕,生物多样性保护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福祉,将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更清晰地展现给公众。

 // 全球100万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 

在上海科技馆的一楼大厅,有个展览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一款限时科普游戏“奔跑吧野马”中,玩家可以化身“守护者联盟”闯关收集草料,助力野马前行回归到栖息地,帮助野马寻找食物来源,体验一番诸如严冬御寒、寻找水源、尘暴来袭等生存挑战,还能触发很多有趣的动物事件。

这是上海科技馆联合乐元素共同推出的一个“奔跑吧野马”公益科普活动,将科普议题与创新游戏深度结合,搭配线下多元的互动形式,讲述野马在我国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重新引入并繁衍生息的故事。今年是普氏野马重返中国故乡35周年暨放归野外20周年,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珍稀物种的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世界现存仅2400余匹。

关注濒危动物保护,这也是此次自然保护周所关注的一大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在今天的名人讲坛中透露了一系列数字——地球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孕育了约1400多万物种,而目前全球有100万物种面临灭绝风险,物种灭绝速率比正常高出100~1000倍。从中国脊椎动物的濒危状况来看,危状况最高的是两栖动物,达到43.1%,其次是爬行动物,为29.7%。此外,26.4%的哺乳动物、20.4%的鱼类和10.6%的鸟类面临濒危。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保护生物学是处理当今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方式。而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方案,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是另一层面的保护。”他表示,要让自然本身得到尊重,其规律受到遵从,其组分获得保护。2021年7月形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初稿中,提到了一系列行动目标,如确保至少20%的退化淡水、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恢复,确保其连通性,关注重点生态系统,使全球陆地和海洋至少30%得到保护,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对人类特别重要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对野生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也被纳入到了指标中。”

 // 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否值得? // 

魏辅文表示,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基本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全方位系统保护。“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基本与国际并跑,某些领域处于领跑。”他表示。数据也显示,2004—2015年,大熊猫、东北虎等109种兽类受威胁状况改善。截至2018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否有价值?长期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立表示,这样的质疑一直都有。“就比如长达50年的大熊猫保护中,经常有人问,花费大量的资金值得吗?”他透露,2010年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供给与调节服务价值为18.99亿美元,文化服务价值为7.09美元,合计26亿美元。如果文化服务价值扩大到全球人口,则总价值可达69亿美元。而2010年大熊猫保护总投入为2.55亿美元,产出与投入比为10:2。“花一元钱在大熊猫保护上,可以产生20元的可衡量经济收入,说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高于保护投入。”张立表示。

据张立透露,“十四五”期间,亚洲象国家公园也已经列入建设目标中去了。一些“薄弱点”将被“补全”,魏辅文介绍说,昆明已建立了种子资源库,未来还将建设野生动物的遗传资源库,保存战略生物资源,同时将加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科学管理与调控,“了解动物的迁移扩散规律与人类发生的冲突,这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针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足,还将推进海洋公园建设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实施,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即深海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

 // 人类终将得益于生态系统构建 // 

魏辅文表示,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被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的考虑中去,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也在引领全球绿色增长。2000—2017年,地球陆地绿化面积增加了约5%,中国贡献了25%,其中42%的新绿化来自于造林。生态系统的构建,最终得益的也是人类。

这一点在上海也有所印证。就在前不久,几场居民座谈会在徐汇、闵行、普陀等多个区的绿地举行,目的就是向市民收集“环城生态公园怎么建”的“金点子”。市民朋友们也打开了话匣子,在座椅等设施上增设急救按键,在不影响周边居民的区域局部调亮夜间灯光,提供夜跑照明设施,做好厕所等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指示标牌需要做到简洁明了……这些市民建议都将成为建设生态公园的参考。

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将形成怎样的绿色格局?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描绘了这样一张蓝图——“十四五”期间,以外环绿带功能提升为重点,上海将新增城市公园36座,建成步行骑行兼顾、连续贯通的外环绿道100公里以上,并布局建设绿道驿站30-40个,打造环上公园群。届时,98公里外环绿带上平均2公里一处公园,3公里一座驿站。

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区先期启动的外环绿带功能提升项目也已有了初步概念方案。如闵行段提出打造全龄化无边界体验公园的设计理念,以“公园+”推动公园与体育、文化、社区服务等功能融合;徐汇区段将着力打造面向社区居民和上海市民的多元活力公园、高标识性的黄浦江滨江特色岸段以及体现创新创意的高品质文化展示地;普陀区段则以“城间林语、环上桃缘”为规划愿景,其中先期启动的凌家浜绿地以打造近郊微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据悉,这样的“金点子”征集活动今后还将继续,重点围绕“双减”后如何更好地为青少年及儿童提供体育运动、自然探索、文化科普等户外活动空间,进一步加强学生群体的意见征询。“通过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实现从‘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的模式转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构建绿色、高效、共享的城市运转体系。”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规划发展处副处长张莹萍在此次保护周上这样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