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周末怎么过?这些沪上文艺地标让你实现“遛娃自由”
2021-10-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双减”后的周末怎么过?近来,成为妈妈圈、家长群的热门话题。有人说,“双减”后比较“费妈”。为何费?因为现在除了学习和补习班,孩子们多出的大把时间需要充分填满。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妈妈们的生活智慧和课外素养了。如何让孩子们的课余时间既有好去处,又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此,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梳理了一份周末文艺地标打卡攻略,希望妈妈们能离“遛娃自由”再进一步。

  // 飞奔吧!追风少年 //  

适合年龄:5-16岁

难度指数:★★★

喜欢运动的孩子们有福了!日前,黄浦区又新增一处体育场地,世博滨江一号船坞滑板公园正式开园。它位于黄浦滨江远望号东侧,是全球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滑板主题时尚运动公园。“滑板公园”总使用面积为近10000平方米,其中室外区域近8000平方米,室内区域近2000平方米。

“黄浦滨江滑板极限公园”所处的“一号船坞”曾经是江南造船厂的旧址。追溯渊源,黄浦区还是上海“旱冰场”的发源地。此次,黄浦区为城市工业遗存注入新活力,将“工业锈带”变成市民乐享的“生活秀带”,将船坞历史文化和时尚体育文化相结合,利用近1万平米的滨江公共空间,建成了富有特色的滑板极限主题公园,让百年工业遗迹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中公园最中心的区域是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国际标准专业滑板竞赛场地,邀请东京奥运会滑板赛场的设计师专业设计,是目前我国规格最高的滑板专业场地,另外还包括轮滑区域、青少年平衡车和BMX小轮车区域、攀岩区域,并配以滑板轮滑装备体验中心、滑板文化主题餐厅等多功能配套设施。喜欢滑板或是轮滑的追风少年们,可以来这里一试身手。

  // 一站秒懂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 //  

适合年龄:7-16岁

难度指数:★★★★

目前,由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领衔的“意大利卡拉拉学院藏品展还在外滩东一美术馆如火如荼进行着,瑰宝级的艺术新展又再次空降上海。上个周末,“从莫奈、博纳尔到马蒂斯——法国现代艺术大展”于上海东一美术馆正式开展,此次高达80件的真迹佳作展品均是首次在上海公开亮相。金秋十月,两个大展分别在二楼和三楼进行着,形成了申城艺术氛围的极好呼应。该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2年2月20日。

这次真迹作品集中展示了法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有重要艺术流派,诸如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立体派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是不是还对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立体派傻傻分不清?如果置身此次大展,认真品读导览,相信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对这些法国艺术流派有了比较清晰的梳理和认知。比较适合年纪稍大一些的学童。

 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们对于绘画大师作品的鉴赏力。经历日积月累的文艺熏陶,一来可以帮助他们打开美育教育的窗口,透过名作看到世界,也能在历史人文的浸润中塑造更完整的世界观。而这段和谐又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时光,才是弥足珍贵的。

据悉,此次展览共分为七个展区,印象主义和户外绘画的时代、纳比派、野兽派、皮埃尔·博纳尔、纸本绘画、拉乌尔·杜飞、地中海景观。在展览现场既可以感受到现代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中所蕴藏的稳健和美感,又可以看到他们对色彩绝妙的关注和处理,以及一种超越寻常的精致,还可以由点及面一窥艺术流派中充满矛盾和创新的崎岖之路,及社会文化精神和艺术风格、观念的裂变,可谓是纵览法国现代绘画潮流的一个缩影。

  // 熊猫花园里邂逅风轻云淡 //  

适合年龄:3-16岁

难度指数:★★

如果欣赏法国绘画大师的作品门槛太高,能够迅速抓住孩子们眼球,憨态可掬、老少皆宜的熊猫雕塑则是更易入门的文艺打卡地。在“会跳舞的房子”复星艺术中心四楼“数字空中花园”,目前正在呈现艺术家赵半狄首次创作的多件雕塑作品——“熊猫花园|云上的日子”。复星艺术中心四层拥有“外滩最美露台”之称,在这里一边欣赏陆家嘴三件套,一边围观雕塑作品“熊猫”,分分钟可以和娃一起晒出高颜值大片。

在此次复星艺术中心天台艺术季中,赵半狄作为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首次尝试雕塑创作,并结合他为此次“熊猫花园”创作的肖像画,为复星艺术中心露台特别打造了一个以熊猫为主题、散发着独特气质的空中花园。如果说,艺术家之前以熊猫作为符号是试图改变现实的艺术实践,那么“熊猫花园|云上的日子”则是赵半狄作为艺术创作者,以其对社会的敏锐洞察与对生活的思考,针对当下全球疫情的现实,为公众特别构建的一个超现实精神空间。

对孩子们来说,熊猫雕塑也是极具亲和力的艺术形象。艺术家既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艺术场域,也通过熊猫形象向公众传递一种诙谐风趣、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而各具形态的熊猫雕塑则是艺术家面对当下心迹的外在呈现。

目前,同时在BFC外滩金融中心S1大堂呈现的“外滩——豫园影像艺术驻留计划成果展”,展出了来自八位青年艺术家于“上海外滩——豫园影像艺术驻留计划”期间创作的作品。

青年艺术家们通过对上海的历史发展,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和城市肌理的深入了解,从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汲取灵感,以摄影和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他们对身份认知、公共空间变迁,人与城市关系等议题的深入思考,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独特的人文底蕴与精神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通过这个影像展也能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上海的前世今生,积极拥抱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