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青年为城市注入活力
2021-10-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这几年,上海市民惊喜地发生,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临港的建设热火朝天,青年日夜兼程勇立潮头;一江一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市民得以共享美景;传统旧改的观念被打破,拆变成了改,帮助居民过上了幸福生活;而“两网融合”让居民、白领办事更便捷,大大减少了跑腿的次数。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一江一河建设中,申城青年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上海各级团组织带领青年团员,投身人民城市建设,发挥青春力量。用青年智慧亲身探索与实践新时代上海“人民城市”建设。

▼ 临港建设 ▼

  滴水湖畔光寰宇,东海之滨著功成  

今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人群中的洪航斌踮起脚尖看到总书记缓缓向大家走来,嘱咐道“我们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2021年,对于洪航斌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他从北京清华园来到上海临港。在滴水湖畔开启了承担重任的第一步。

今年3月份,作为临港首位清华选调生,他第一次踏足这块陌生的土地,就住在滴水湖附近的锦江之星,当时对面还是一块空地。7月份毕业后的他正式到临港上班,洪航斌突然发现酒店对面拔地而起一栋高楼。

洪航斌的本科室友是上海人,他多次邀约对方到临港玩,但对方觉得临港实在太偏远了。趁着中秋节,对方终于来看望老同学了。洪航斌带对方去港城新天地吃饭,那里的商业设施配套很全,按照原计划两人相约去东海边游玩,但那天客流实在太多,路被封住了。一圈逛下来,同学惊讶于临港的建设速度,发出“没想到临港现在是这样子”的感叹。

这几个月来,看到临港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热火朝天的建设,这位95后清华毕业生觉得自己在临港大有可为。“在改革开放伊始,浦东800壮士打破质疑、开拓创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一片荒土之上创造了奇迹。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时代际遇之际,临港人对标最高标准、实现最好水平,力争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风向标。” 

法学专业毕业的洪航斌到岗后成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的一名工作人员,日常主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反馈等工作。

尽管才工作几个月,但他已经被同事们的热情所感染。“有时候看到同事们为了法条里的几个字,不断跑北京、部委,就会想到清华校长在校时常说的那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将无我’就是心中装着每一个人,‘不负人民’就是要造福每一个人。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我们没有直接关系,影响的是未来在临港建设的那批人。制度创新能吸引更多人来临港建设。”

洪航斌告诉记者,有时候自己离开管委会已经是深夜了,但是仍有很多同事比自己还拼。“我们处室的吴群峰处长经常熬夜加班,有一次写完稿子实在撑不住了,就发短信让另一位同事来办公室帮忙校对,自己倒头就在办公桌上睡着了。还有一天我临时接到一个准备第二天会议材料的任务,如果一个人处理的话可能要熬夜。有三位同事听说后主动留下来帮我加班,甚至还有一位已经回家的同事主动折回单位帮我一起准备材料。这让我非常感动。”

所有的努力,洪航斌都觉得很值,在他看来,东海之滨不仅仅能够弥补“上海看不到海”的遗憾和短板,还会将这颗东方明珠的光辉照向全球各地。

 一江一河 

  打造“乐健”长宁的高品质“漫”生活  

离开东海之滨,沿着已经贯通的苏州河、黄浦江畔闲庭漫步,这里处处是鸟语花香,美不胜收的打卡网红景点。

“十三五”期间,“一江一河”城区段绿道空间已实现基本贯通。沿线绿道空间的整体打造为“一江一河”沿岸区域注入新的城市活力。而“十四五”期间,黄浦江沿岸将实现新增滨水贯通岸线约20公里,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休闲空间;苏州河沿岸将持续推进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全面贯通开放,打造区域亮点,形成公共空间新格局。

今年,长宁区与华政规划建设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景观,与市民共享长宁校园优美滨水岸线、优秀历史建筑风貌。9月底,“一带十点”中的思孟园、格致园、倚竹院、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和书香园等先后对外开放,惊艳了不少前往打卡的市民。

从1.0版开放到2.0版开放,长宁区建管委交通管理科的90后青年科员吴璇见证了华政校园历史风貌融入滨河空间,与市民共享美景的点滴经过。

为确保滨水空间进一步打开,此次长宁校区积极腾挪空间,先后完成学生公共浴室、水泵房、木工房、仓库等18处建筑拆除,对原有学生宿舍进行改造,增设浴室设施。此外,校区采用绿植挪位调整、绿篱后退等手段,将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优化提升后的滨河公共空间面积达约2.1万平方米,较原有空间增加1.86万平方米。

“很多人不知道,华政的历史优秀保护建筑数量仅次于外滩。一直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就希望高校能将这些美景和保护建筑和市民共享。”吴璇翻出一张照片,上面的弹格石路和后面的建筑相互呼应,十分契合。“这些弹格石路都是纯手工制作的,运用独特的工艺现场打磨的。石材的颜色很朴素,和华政百年校园的历史厚重感相呼应,很多人走过这条路都赞不绝口。”

“一带十点”中,颇像苏州中式园林的獬豸园让她印象深刻。“獬豸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园林中有小桥,桥下铺设着鹅卵石,设计师还在这里效仿了海绵城市的概念,设了一个喷灌系统将雨水存储,浇灌附近的植物。”

2019年,1993年出生的吴璇从同济大学一毕业,就赶上了苏州河(长宁段)贯通建设的好时期。尽管初出茅庐,但科长却给这位年轻人委以重任。让吴璇引以为傲的是她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柠檬黄和西瓜红。

这是两个桥下空间微更新改造,纳入了城市空间艺术季竞赛项目。经过青年设计团队的巧手设计,将整个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实施过程中,吴璇发现,仅仅改造场地而没有装点整个空间的话还是会略显单调,经过与设计团队的探讨,最终决定在墙面上采用充满创意的涂鸦,还给市民一个活力四射的空间。

建成后的一次现场验收,吴璇邂逅了一位老人带着小孩在跑步,老人主动上前表示了赞许,称“这地方建的不错的,给小朋友有了玩耍的空间,大人也可以坐在座椅休憩”,这让吴璇感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原本公众对高架桥的桥下空间的感受是灰蒙蒙的,杂乱无章,现在我们用了大红色或者明黄色的色调,让整个路面都亮活起来了,经过一些有趣的设计,盘活了城市的边角料。”

据吴璇介绍,苏州河(长宁段)贯通工程全长约11.2公里,着力打造“乐健”长宁的高品质“漫”生活。建设过程中,以苏州河沿线临空一号公园、临空二号公园、滑板公园、风铃绿地、中环苏州河公共开放空间、天原河滨公园、虹桥河滨休闲公园、万航绿地(规划)、中山公园、华政公共开放空间10个公园绿地为“珍珠”,以健身步道为连线,串联出一条连接市井百态的城市项链。

此外,还把工业机械元素“齿轮”变成雕塑和景观装置,把弄堂文化、沪语童谣、中山公园的落叶等融入城市家具设计。在凯旋路桥下打造艺术亭、桥下剧场、儿童乐园,古北路桥下融入故事墙、彩色装饰墙和可休憩的绿化带,中环桥下重点突出赛事篮球场、苏河驿站,让居民“诗意地栖居”。在沿岸布置可以听音乐的智能坐凳,采用新型透光材料的星空驿站、智能互动灯光等。

“实现苏州河长宁段的贯通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已建成步道的管理和养护,着力将苏州河畔打造成为水清岸美、绿色宜居的滨水健身休闲新地标。”吴璇介绍说。

▼ 旧区改造 

  以“青”力聚众智,“破”而后“立”拆建并举  

如果说临港和“一江一河”代表了上海的未来,彰显了城市的新生活力的话。

“老、小、旧、远”的“旧”字,则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几代人的生活印记。     

于是,各区创新旧改办法,想出了旧住房成套改造的新模式。

以普陀区的曹杨一村为例,其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70古稀,工人新村也变成了工人“老村”。最明显的就是房子都老了。

2019年12月,曹杨新村街道正式启动曹杨一村1510户旧住房成套改造签约工作,然而,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拖慢了改造签约进度。面对居民们迫切的改造愿望,49名团员青年(其中包括12个涉改居民区的6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自发成立了青年突击队。

90后团干部、普陀曹杨新村街道团工委负责人刘瑶告诉记者,去年9月底,青年突击队成员全脱产参与了曹杨一村一工区的成套改造工作,仅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该工区签约率达到100%。不同于房屋动拆迁,旧住房成套改造必须100%签约才能启动后续的工作。而曹杨一村作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改造工作难度更是“非同一般”。

曹杨新村街道旧住房成套改造青年突击队“主动出击”,第一时间研读了政策业务口径指导手册和方案,创新工作方案,采用“红黄蓝”三色“挂图作战”的方式,了解居民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居民的不同诉求,“定制化”进行方案制定,最终推进了整个工区的签约进度。

“成套改造后的新居能实现厨卫独用,但是居民对具体的房屋大小的概念并不清晰。”刘瑶回忆说,面对这一情况,成套改造突击队积极联合属地企业研发了VR全景导览平台,用线上“样板间”给居民实景感受;还携手曹杨物业,在基地1:1还原改造后的独用煤卫空间,消除居民“纸上谈兵”的顾虑。

刘瑶介绍说,在此过程中,团员青年还发挥了先锋作用,为困难居民提供精准化公益服务,如打造“为你找房”项目,青年骨干们自发组建“红色搬家先锋队”;将闲置的地下空间设置为“临时仓库”,为居民免费提供临时存储大件家具场地,实现过渡无忧。

刘瑶介绍说,今年曹杨一村二工区已于今年7月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工程验收,并于8月初完成了办理承租人交房手续。“最近我去参观了一些装修好的居民家,发现他们的生活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忧居’到‘优居’。”

无独有偶,最近,徐汇区漕河泾街道龙华西路309弄小区也动起了“美容刀”。

该小区已有62年历史,共有84户居民。华富居民区书记张华向记者展示了在对小区进行大调研时拍摄的照片,墙体开裂、楼顶失修、屋内漏水、管道锈蚀,“由于屋内长期霉菌滋生,有的居民裤管撸起来脚上、腿上全是红疹。”更大的矛盾在于部分户型没有独立厨卫,小区居民对小区房屋结构,漏水,房屋不成套等问题的反响愈发强烈。

经过多次实地走访,今年小区终于启动了厨卫成套改造项目。原本不成套的老房,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居民增加出单独厨卫的空间?这样的工程本就无异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由于当时住房紧张,309弄小区作为单位福利分房一个单元里最多的时候住着一家几代人,这样导致了一楼的居民大多将天井进行了改建,作为居住使用,有的居民的婚房甚至就是在这小小的天井里。

根据法律法规,这些自搭自建的“房间”都属于违法建筑,而随着项目的进行,这些违法建筑都需要进行拆除。不给居民增加面积,还要拆居民的房间,居民们会同意吗?张华告诉记者,首先,在进行征询时,他了解到居民对于改造的愿望更加迫切;其次,在改造的过程中,居民看到小区整体正在变美,也愿意配合。

张华口中的“前期工作”说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有的居民觉得补偿不合理、有的居民对空间分割有意见、有的居民对设计方案有想法。好在在改造过程中,不仅有街道旧改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设计师、施工方、物业、业委会、居委还成立了联合工作组,甚至成立了临时党组织,一户一户地去沟通,去协调。

“有些想法我们还是从居民那里得到的灵感。”联合工作小组成员罗莹介绍到,由于楼上楼下的户型不同,起初碰到了楼上居民的卫生间位于楼下居民的客厅的正上方的情况,“你坐在客厅,头上顶着两个抽水马桶,心里是要膈应的。”对于居民的想法,罗莹表示,工作小组也非常理解,可是设计师也想不到好的方法解决,还是一位有设计经验的居民给出了双L型格局的思路,让设计师茅塞顿开。这个设计思路还被拷贝到了其他楼栋相似的户型中。

“我们还劝阿姨爷叔,房间弄得那么漂亮了,天井总不能还是破破烂烂,反正现在也不住人了,都是堆堆杂物用的,顺道一起改造了吧。”正是出于对工作小组的信任,对于年轻人的建议阿姨爷叔们也都听得进,最终实现了拆建并举,309弄小区的改造项目不仅实现了100%的签约成套改造,还在改造过程中完成了100%的违法建筑拆除。

“现在好了,马上我把防盗门装起来,这里做一个55厘米宽度的台面放煤气灶,就有个一个开放式的厨房了。”最近,家住底楼的居民黄阿姨回来查看装修进度。改造后她家终于有独立煤卫了,更何况在“贴扩建”的模式下,她家还增加了一点面积。黄阿姨是100弄的“老土地”了,在这里她从花季少女住到如今退休的年纪,最多时这套房子里同时住着三代人,“洗手间排队是常有的事情,夏天我们都拿个澡盆装点水自己家里洗洗,冬天要跑到公共浴室去洗。厨房间烧饭都是背靠背肩碰肩,走道里地上脏兮兮的。” 如今看着房屋一点一点发生的变化,她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 两网融合 

  就近办事、在线办事,实现城市数字化治理  

除了精细化管理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外,数字治理也给这座城市的发展带去了快捷键。

“下拉菜单”“选择办理事项”“领材料填报”,不到5分钟的时间上海咖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张莉就顺利拿到了“经营范围变更”所需要的股东会决议和企业章程修正案两份材料。而在以前,因为格式不对,不知道如何填写等缘故,企业有可能花上一周乃止数月的时间来回跑腿好几次才能成功办理。

记者在徐家汇T站看到,徐汇为提升营商环境设置了数字化顶配。随着“政务智能办”业务正式上岗。徐汇在全市范围内首次把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工作台“散”到了区内各个园区、商圈和社区。这意味着,创客们走出办公室、逛个商场,甚至在小区附近就可以办理各种指定事务了。 

不仅是创客们,随着近年来徐汇“两网融合”建设的推进,居民们、白领们可以选择就近办事、在线办事。

人们少跑腿的背后与中心设立的青年工作组分不开。徐汇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团支部书记黄炜告诉记者,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自开启“一网通办”改革以来,原有的83个部门专窗压缩为18个综合窗口、收件准确率达90%以上、当场办结事项占68%。这样一批窗口人员在中心被称为“十八罗汉”,经过累积9000多个小时的魔鬼训练,通晓472多项业务办理的18位业务员经过层层选拔,坐镇综合窗口。

据黄炜介绍,面对400多项综窗业务,不仅要学得快,还要保持优秀的“战斗力”,而青年工作组的平均年龄仅为25.6岁,虽然年纪轻,但面对起工作来,可谓非常“老练”。

其中,1998年出生的钟玥琳是十八罗汉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她曾遇到一家外资公司需要变更股东,经办人李女士前来办理相关事宜。原本这家企业的股东涉及到甲乙双方,变更后仅剩一方,是否还保留股东会或董事会?这个问题把小钟搞懵了。

不过得益于中心在“一网通办”领域做的“两集中改革”,市场监管局的“老法师”就在她身后几米处办公。有了智库作为“后台”,咨询人员实现了“跑一个窗、办所有事”。

不仅如此,青年工作组还成立了的抖音号——“会服务之青麦说”,希望以这样贴近生活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一网通办”的工作。

而为了解决白领下班政府也下班的问题,青年工作小组的成员特别研发了24小时自助服务台,自助服务台从原型设计到实物建成,青年工作组跑工厂、盯企业,精打细算争取软硬件的最高性价比。目前,自助服务机现已作为上海“一网通办”的典范案例,并在国家行政学院进行展示。现如今的自助服务台早已覆盖徐汇13个街镇和重点商圈、学校和园区,提供900余项自助服务办理。

“一网统管”是“两张网”的另一张网。记者了解到,徐汇区“一网统管”平台所用到的AI数据库实则为徐汇“一网统管”的数据底座,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都在里面。

这么一套神奇的数据系统,开发和维护的难度可想而知,支撑其运营的厂商也不在少数,但如何避免“走弯路”“走错路”,那就得工作组成员亲自盯,亲手动。来自徐汇区大数据中平台建设科的邵俊承担的就是数据监管的角色。起初,面对11.44PB的数据库和每天上亿次的数据交换,邵俊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有些时候大屏上数据有问题,但厂商也找不出问题在哪,只能猜测是数据库的问题,但这方面他们目前没有人手可以解决”。由于这方面的技术过于专业,无人可以胜任,邵俊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己攻克专业知识,还拿到了“数据库工程师”的中级职称,前面所遇到的“奇怪问题”也得以解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