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丨上海新城建设中注重践行“公园城市”理念
2021-11-0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文、图

绿色,是一个城市最美好的底色,上海的新城如何处理好人文与生态的关系,怎样顾好生态的同时做好人文塑形?

11月1日上午,2021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系列活动之一的新城主题论坛“公园之城:人文与生态的相遇”在南上海城市中心奉贤新城举行,论坛探讨了“韧性城市”的建设如何进一步依托城市独特的生态禀赋打造“公园城市”,如何叠加融合生态与人文,如何提高城市开发品质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公园城市”彰显人文生态价值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为在致辞中特别指出,在新城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上海始终注重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力争打造公共空间与城市功能相互支撑融合的一流人居环境,让新城更加彰显新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人文与生态相遇,“公园城市”就是要通过构建多元文化的场景和特色文化的载体在城市历史传承中留下绿色文化的鲜明烙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二是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坚持用美学观点审视城市发展,通过以形筑城、以绿营城、以水润城,将城市全部景观组成一幅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诗意城市新画卷,形成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现代城市新意向;三是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建设。“公园城市”要同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以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体系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最终实现生态惠民。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刑海峰致辞时表示,在新时期,城市建设工作的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尊重自然,保护历史,建设人与自然、人与历史文化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城市中生活的更加舒适、更加美好、更加方便。

“‘公园城市’是要把城市放在公园里,而不是在城市里建造公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在演讲中提道。

  上海新城的人文塑形  

“新城是上海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张为指出。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玉鑫表示,新城是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历次城市总体规划都始终秉持着有机舒展、多心开敞的空间布局理念,上海2035的新一轮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特别选取位于重要的区域廊道、发展技术较好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强调发展要立足于市域,放眼区域,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具有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张玉鑫提道,本轮新城规划建设始终坚持以最生态为目标,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完善新城的开发空间,加强绿地、水系和生态网络建设,统筹新城空间要素布局,提升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品质,让它更好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

“人文一旦与生态相遇,必定是与自然一体,与文化一体,与历史一体。人文与生态的相遇,一定是现代与传统的部署,技术与艺术的绘画,科技和人文的历史证明。”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在致辞中介绍了奉贤新城的人文塑形,他表示要以水为魂,以绿为基,水绿交融,融合发展,争取把奉贤打造成上海行动的舰艇地,两山指数的引领地,三个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天生地,建设一座独立无边界,遇见未见的未来的节点城市,谱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奉贤的新篇章,建设有人情味、烟火味、人文化、现代化的城市。

  生态、人文、共享,让生活更美好  

“过去40年我国城镇化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问题和挑战。”王凯在演讲时首先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规划师的担忧,资源消耗过快、能源结构、能源储存量等等都是现实的挑战,城市是减碳主阵地,随后他又指出“绿色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减少碳排放,多用脚丈量我们的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

王凯表示,未来15年是我国城镇化和城乡建设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要处理好城镇化率达峰、碳排放达峰、人均GDP倍增的关系,只有建立起绿色低碳的各类制度、政策和技术体系,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学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在演讲中介绍了建筑与人文塑形,他介绍了建筑的三大使命:第一,经济社会认知及空间组织;第二,人文内涵体会及外化表达;第三,环境条件及认为调控;第四,基础设施连贯及传输顺达。他指出,上海新城的公园城市建设,正面临传承与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传承地方文化并发扬光大?要深度领会传统精粹的内在价值并在转化创新中对其留韵去形,得意忘象,勠力使场所营造与人文塑形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

巴塞罗那市议会首席建筑师Xavier Matilla在演讲中提到了打造理想社区的重要原则。首先,改进城市中的步行友好概念,建造一个步行友好城市。平衡不同角度的城市空间共享,平衡好全球、城市、人类角度的关系,其次要改善城市环境条件,引入自然条件,不仅仅是绿化,还需要丰富自然物种以适应诸如高温暴雨等极端自然天气情况。

“共享让城市更美好,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延续。”李振宇讲述了共享建筑带来的启发,他指出,“人民建筑就是要让更多人共享城市建筑”,共享有全民共享、让渡共享、和群共享三种形式,同时又有分隔、分层、分时、分化四种方式,公共建筑应该成为共享建筑的表率,共享可以改变形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刘秦春/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