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讲好中医药故事,中法联合授课的中医课程首次进入法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
2021-11-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视频

最近,一则大洋彼岸传来的消息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倍感振奋: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东部医学院合作开设的《中医气功健康防病》选修课程完成授课,总共60学时的课程采用线上视频授课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对课程满意率达98%。

这是中医课程首次进入法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的成功开设,也为学校后续进一步对外讲好中医药故事注入万千信心。记者了解到,不久的将来,八段锦、六字诀也将输出到法国医学生课堂。

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医学院学生在校园内习练功法。

练气功、学习针刺练习

法国医学专业迎来中医课程

法方老师带领学员习练气功、法国中医师辅导学生进行针刺练习、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医学院学生在校园内习练功法、中方教授进行线上授课和答疑……这些场景成为了中医课程首次进入法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后的一种日常。

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自2016年开始合作,先后联合举办医学人文合作论坛、“三国四校”医学人文暑期学校。2018—201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太极健康中心两次派出团队到访里昂第一大学,为医学院师生开设中医和气功讲座。为进一步推动在法国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加入有关补充医学的相关课程,双方经反复讨论沟通,制定了《中医气功健康防病》选修课程的教学计划。

该课程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李洁研究员、张伟副教授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东部医学院热尔曼教授、马素讲师、莫佳娜·阿奈希中医师进行联合授课。课程内容包括中医理论的讲解、中医疗法的介绍以及临床病案的分析,该课程旨在通过传统中医文化及气功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引导,结合临床病例的实践,让学生掌握几项疾病预防技术,加深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课程一经上线,就有300多名学生报名学习,通过对报名学生进行遴选,最终42名大学二至五年级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受疫情影响中方教学团队无法现场授课,太极健康中心又组织了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气道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师资力量,专门为法方学生设计并制作了《走近中医》中法双语慕课课程,保证了原定的教学计划能够正常推进。

课程采用线上视频授课和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该课程共15次课,每次课由2小时的理论课和2小时的气功练习课组成。气功习练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放松功和八段锦,掌握传统功法的呼吸技巧、放松技巧和基本招式等。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以3人为一组对病案进行分析讨论,同时选择一篇中医相关文章进行评议,并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

法国中医师辅导学生进行针刺练习。

“学习中医帮我了解了中国文化

并且思考我们的行为”

课程结束后,教学团队就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问卷调查和教学反馈。学生们普遍喜欢这种“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其中98%的学生对第一期课程的学习经历感到满意。学生们反馈,通过学习中医和气功,能帮助自身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课程之后,选课学生BIERDEL Emma(比艾戴·艾玛)写下自己的感受:“我一直认为,当面对一个疾病束手无策时,应该有一些替代传统医学的方法。中医打开了我的思维,使我相信中西医是相辅相成的。中西医很少有相似之处,因为它们理论体系不同,对同一事实有不同的解读。然而,我发现中医治未病这点在西医是被忽略了。”

FOGHA TATSAMBON Michaël (福嘉·塔桑本·米卡艾尔)的感受则是,中医是非常有趣也复杂。“学习中医帮我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思考我们自己的行为,将来如果我的病人用中医治疗,我也能够理解那个疗法。中医重视预防,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将继续练习气功。”

课程火爆之下,第二期课程(2021—2022学年)即将上线。热尔曼教授表示,第二期选修课将增加学员名额,同时尝试以小组形式进行气功功法实践,并计划把八段锦、六字诀等中国传统功法引入到法国医学生的课堂。

一路高歌猛进。除了法国里昂第一大学东部医学院,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班最近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拉开帷幕。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认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大背景下,慢性病的防治尤为关键,而中医药历来在“治未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针灸在减缓疼痛和处理压力相关问题上有实证效用。同时,当前人类共同面临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病高发等挑战,中医和西医应该携手并进,共同守护全人类的健康。

中医功法体验,参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在沪外籍人士

体验制作六神丸香皂

与此同时,在助力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上,学校还正在通过开设一些“小而美”的体验活动润物细无声地推进。

就在上周,首届“中医汉语桥”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以“汉语为媒、文化作桥”为主题,13个国家120余位在沪外籍人士进行了为期两日的活动,通过内涵丰富的科普讲座、现场体验等形式向国际友人传播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感受汉语与中医药之美。

“每日一场科普讲座,百草与银针不难懂”,这是外国友人参与后的感慨。原来,中药和针灸正是外国友人眼里较为熟悉中医药治疗方式。两场讲座从饮食调理与作息起居入手,带领外国友人发现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中医之道。通过食物的五味四气,将黄芪、大枣、枸杞等二十余种药食同源食物的搭配方法传授而出,让大家跃跃欲试想要实践一把。

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李熠萌则从顺应天时的角度,向在场的国际学生讲解了子午流注经络养生,又介绍了几个自我穴位保健按摩方法,并耐心地教授如何准确地定位按摩穴位,这些简易实用的养生方法吸引了国际学生的极大兴趣。

现场的非遗中药手工体验,“泛丸”技艺更是强力“吸粉”。作为一种“老药”,六神丸已有百年历史,具有清凉解毒、消炎止痛的疗效。在互动环节,活动邀请到了经典国药“六神丸”的制作团队,展示经典国药的传统制作工艺与应用,给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外籍友人还将天然油脂皂基与六神丸、精油、天然花料等相结合,亲手制作了一份具有中医药养生功效的六神丸香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六神丸制作技艺)”传承人,通过展示制丸的过程,让参与者无不惊叹中医药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用文化筑桥,为外国友人开启一扇了解中医的新窗口,也正引领更多的外国友人热爱和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