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中医文化海外“吸粉”的大文章,年轻人来动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最近,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东部医学院合作开设的《中医气功健康防病》选修课程完成授课,总共60学时的课程,让学生给出了98%的超高课程满意率。这则让人振奋的消息,不仅为课程再深化注入信心,更是对中国继续输出中医药文化、对外讲好中医药故事提振士气。
不仅如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班开班、首届“中医汉语桥”文化交流活动,都在这个金秋相继举行,让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散发出源源活力。
中医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礼物。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所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大背景下,慢性病的防治尤为关键,中医药历来在“治未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针灸在减缓疼痛和处理压力相关问题上有实证效用。当前人类共同面临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病高发等挑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医和西医更应该携手并进,共同守护全人类的健康。
中西医携手并进,前提是中医药文化真正走出去,有根基,有市场。中医药文化素来博大精深。一碗汤药,一根银针,有时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身为中国医学三大瑰宝之一的推拿,仅凭推拿医师的一双手,便调节脏腑经络,化解患者病痛,可谓手到病除。这些对未曾亲眼见过的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因此,更需要创造一些条件让外国友人沉浸式体验,用亲历来消弭心中的将信将疑,继而再诚意推介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除了推动中医课程进入外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加大中医药人才传承培养的力度,我们也期待更多民间文化交流、文明互惠的常态化举行,期待更多青年创意表达和务实力行来推进传播。
这样的舞台,其实可以是在走心的一举一动间。以即将到来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平台为例,“小叶子”们都在服务奉献中竞相绽放风采,而来自中医院校的“小叶子”,在每一届进博会里都注入了小心思。从自制穴位贴、到防疫香囊、到融合中医穴位的工间操,无不是在细节之处弘扬着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他们也将之视为自己的又一份青春职责。
一套五禽戏的现场习得、一株中草药的采摘之旅、一次非遗中药手工体验、一堂子午流注经络养生讲座……这些都会让体验者铭刻下难忘的标记。倘若能通过更多的创意“吸粉”,让更多中国青年携手国际青年,沉浸式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实则也是在助力把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这篇大文章越做越大,越做越活,为促进人类健康而不竭努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