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颗镭锭到横跨浦江!90年,他们如何做到让“绝症”变为慢病
2021-11-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王广兆 

11月13日,患病6年的肠癌肝转移的周阿姨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专病门诊。周阿姨爽朗的笑声很难与6年前她刚确诊时恐惧、彷徨联系在一起。“现在癌症已经不是‘绝症’了,你们看看我生了‘两个部位’的癌,治疗后控制得一直蛮好,我现在跑肿瘤医院就像去看高血压一样,配配药、做做检查,就像慢性病一样呀!”

20世纪30年代,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前身中比镭锭治疗院在国内率先拥有一克镭;如今90年过去了,就这一克镭已经达到了当时国际镭锭治疗的标准,使中国癌症治疗技术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让癌症治疗从“疾病治疗中心”回归“全生命周期管理。”

 治疗模式回应患者全生命周期需求 

“我还能活多久?”数十年前,这是肿瘤医院诊室里患者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如今,“我得了宫颈癌还能生二胎吗?”“前列腺癌术后会影响我性功能吗?”“我能术后再做乳房重建吗?”这些关注生活质量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家属的格外关心。

癌症早已不是一种“绝症”!今日在2021年肿瘤精准治疗国际论坛披露的一组生存率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这份生存率数据对2008年-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的近30万肿瘤患者进行长期密切随访,结果显示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升达到71.3%,整体生存情况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另一份国内首个、最大规模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转移患者生存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诊疗的2万余例已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转移发生后的总体1年、3年和5年生存率达到65.6%、33.4%和21.1%。也就是说,即使发生了转移,也还有五分之一的几率可以再活5年;部分瘤种转移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50%,如前列腺癌转移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高达54.9%。

“由此可见,大多数肿瘤患者如能经过规范治疗,长期生存不是一种‘奢望’,如能在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肿瘤基本可以获得治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指出,作为上海乃至中国肿瘤诊疗的“桥头堡”,肿瘤医院癌症诊疗模式和学科布局早已不局限于“疾病治疗为中心”,而是致力于对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包括生理、心理等需求的充分满足。

 科技赋能患者服务升级 

11月13日上午9:00,周阿姨按预约时间进入门诊诊区签到,没过几分钟,叫号大屏便提示周阿姨进入诊室。看完门诊,周阿姨在手机上完成付费,并直接前往取药窗口取药……以往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的就诊时间,现在缩短至不到半小时。

智慧医疗场景缩短就医流程。据吴炅副院长告诉记者,肿瘤医院通过多个智慧医疗场景建设,聚焦既往患者就医痛点,让数据“多跑路”,缩短患者就医时间,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在精准预约挂号系统上传检验检查报告,经过智能分析比对,符合指证、亟需手术的患者将获得“绿色通道”;门诊病史电子化、诊间支付等系统应用升级,患者“动动手指”即可完成付费 “零排队”,提升诊疗效率;互联网医院让肿瘤患者足不出户完成专业咨询……

数字化转型明显改变了既往患者的就医模式,患者就医更便利,医生也从中获益。智慧系统的辅助,让医生能够获得更及时和精准的诊断信息,进而能够给出更规范的治疗方案。

于此同时,肿瘤医院的科研产出近些年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陈震教授介绍,医院从2010年国自然立项总金额的4427.1万元到2020年立项总金额达到18260.5万元,医院的科研立项“数”和“质”均呈现“齐飞”态势。

“我们的临床科研成果并不是为了一纸论文而从事临床研究,我们的众多科研立项聚焦肿瘤诊治领域的难点痛点和‘卡脖子’问题,许多研究成果‘反哺’临床实践的重大突破,最终让患者获得生存获益以及生活质量提升。”郭小毛院长说。

 从一颗镭锭到横跨浦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前身中比镭锭治疗院20世纪30年代在国内率先拥有一克镭,而就这一克镭已经达到了当时国际镭锭治疗的标准,使中国癌症治疗技术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如今医院已经横垮浦江,形成徐汇院区、浦东院区和质子重离子中心“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

在浦东这块有着“创新、开放”基因的沃土上,医院浦东院区2019年的落成启用也并非只是医院整体空间的扩展,更多的是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除了医院一直倡导和践行的肿瘤规范诊治,更重要的是拥有了实体化运行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拥有多学科综合病区、多学科门诊以及I期临床病房。

“未来医院创建国家癌症中心创建将瞄准四大方向,首先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筛查、精准诊治和精准康复。”郭小毛院长介绍,真正做到肿瘤治疗“一人一策”,打造一个从预防、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闭环诊治过程。第二个方向是围绕质子重离子制定适合国人的“中国方案”和指南。第三个方向是打造国家级的疑难病理诊断中心,赋能精准治疗的实现,制定“金标准”的指南和教科书。最后一个是医院将加大与第三方企业的合作与开发,包括肿瘤相关医学装备、抗癌药物研发,打通产学研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共同打造科创高地,实现医院高质量创新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王广兆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