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有我 奋斗有我|向世界讲述中国,让世界解读中国,这群青年学子向学代会交提案
2021-12-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向世界讲述中国、让世界解读中国”,这个宏大命题正被一群群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用自己的视角予以阐述,并形成了提案,准备向大会提交。

构建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示范平台

来自同济大学的00后学生陈司瑶同学作为提案人提出《构建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示范平台》建言。

这份提案的缘起,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欢迎留学生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他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在此之前,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团队成员月亮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部分外媒的不实报道让团队觉得,通过留学生视角,以留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客观全面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会是一个有效方式。

于是,在学院的支持下,同济在校留学生联合中国同学真的着手实施了,希望以小切口展现大图景、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学生们尝试运用被母国乃至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表达形式,以中国故事冲淡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冲突,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陈司瑶开心地表示,同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已经打造了品牌项目“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该项目几天前还获得了2021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特等奖。这是荣誉,也增添了更多的使命。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国发展的硕果已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如何将同济经验推广到更广阔的平台,也成为大学生们不断思考的课题。

陈司瑶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西班牙籍华裔留学生林铭牵头,联合同济中外学子想到了向学代会交提案。他们建议,构建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示范平台,从而构筑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学生“立德树人”教育新范式。

“我们建议,通过构建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示范平台,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当代文化等主题,开展相关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鼓励留学生们以中文和母语撰写文章、录制视频,借助校友会、企业、媒体等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发布,推进形成一条从‘输入感知’,到‘知华友华’,再到‘输出传播’的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链。”

这份提案还提出,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故事讲什么、怎么讲、由谁讲”这一时代课题,从而发挥好国际学生的多视角、多语种特色,共同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平台。

  推动中国青年参与国际志愿服务展现中国风采  

除了依靠留学生,向世界讲述中国、让世界解读中国,主力更应该是中国青年。

当下的上海,有一支特殊的青年队伍持续20年从中国上海不远万里来到老挝万象,挥洒志愿汗水,奉献青春大爱,书写大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就是中国(上海)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志愿者。

2019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CYVA)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合作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开始选派中国青年志愿者赴联合国机构特别是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开展国际志愿服务。

尽管当下疫情仍在,但在国家战略需要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愿意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投身海外志愿服务、参与全球事务、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采,向世界讲述中国、让世界读懂中国。

始终关注国际志愿服务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的大四学生马溟洋是上外学联主要负责人,也是市学联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正式代表,这次,他准备向大会提出《关于推动中国青年参与国际志愿服务展现中国风采》的提案,建议推动更多的沪上高校参与项目合作,并期待沪上各高校将培养国际化人才列为重点培养战略,将区域国别知识全面作为通识教育内容进行教学和普及。

“我们期望由此推动中国青年一代不断增强全球话语能力,积极服务国际事务、开展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志愿服务,在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中国青年国际志愿者学得扎实,走得出去,干得明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而这也是一种国家必须、时代需要和世界呼声。”马溟洋这样说道。

  建立在校中学生自己的红色双语宣讲团  

向世界讲述中国,也成为不少中学生的深刻思考。南洋中学高二(7)班学生徐亮作为此次学代会正式代表,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完成了准备提交大会的《关于在校高中生建立红色宣讲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提案。

徐亮介绍,提出这样的提案,源于接收到的教育和参与的活动。原来,在南洋中学就设有一个“知行党史宣讲团”,师生共同讲校史、讲党史;学校还设有南洋中学校史博物馆志愿者,还有同学担任龙华烈士陵园的红色宣讲员,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由己及人,徐亮和同学们希望以提案的方式号召更多的学子在亲身讲述红色故事的同时,加深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因此,他们建议,更多的学校建立红色宣讲团,同时以双语方式开展,请英语老师、政治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组织培训宣讲团同学翻译和整理所在学校的红色地标或区域红色育人场所资料,再录制双语讲解视频,通过新媒体、公众号播放,传播中国声音。

“每月还可以定期开展双语红色故事交流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徐亮也将这一条写入了提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