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后“复活”,中国最长长须鲸骨骼标本今日完成
2021-12-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12月9日,一件长24米、重3吨的长须鲸骨骼标本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完成组装搭建,与观众见面,这是目前中国最长的长须鲸骨骼标本。这个标本的原型,正是2017年3月在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海面被发现的那头死亡须鲸。经上海科技馆标本制作团队的精心制作,4年后,它将以另一种形式留驻于上海自然博物馆,为大家讲述那些少为人知的海洋故事。

// 标本结构件配合骨骼定制而成 // 

中午12:30,上海自然博物馆的B2楼中庭,一具巨大的动物骨骼已经被架起。偶有路过的观众经过,悄悄议论:“这是不是恐龙标本啊。”一旁正在帮助安装的上海科技馆标本师张汤铭就会默默纠正一下:“这不是恐龙,是鲸。”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条长须鲸。2017年3月20日,在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的海面发现了一头死亡须鲸,经相关部门研究决定,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标本模型制作中心对鲸鱼进行解剖并制成标本。

在之后的十余天里,自然博物馆标本模型制作中心的10余人就在现场滩涂泥地的恶劣环境下,奋战了18天,从内脏和腐肉的切割清理中尽快分离出完整的骨骼,终将长24米、重40吨的长须鲸分解完毕,可进行下一步的标本制作。张汤铭正是那个冒着鲸爆的生命危险动下“第一刀”的人。

四年后,看着这个庞大的标本终于在自博馆内进行最后的复原拼装,张汤铭也百感交集。这是2009年就开始标本制作工作的他处理过最大的一个标本,整架骨骼一共约有200块左右。此前,自博馆最长的鲸鱼骨骼标本是悬挂于展区空中的近11米的布氏鲸,现位于地下二层的这件长须鲸骨架标本是它的两倍。

“这个家伙足足24米,重量达到3吨。”张汤铭说,由于体型巨大,让标本制作的难度一下子增加不少。现场的拼装,就能看出难度。工作人员们正在安装的肋骨,一根就在10—12斤之间。已经安装完成的完整头骨,重量在1.5吨左右,五六个人才抬得动。

“因为体型大,无论是脱脂还是装架,难度都要高很多。”制作一件大型骨骼标本需经历解剖、去肉、脱脂、拼接、装架等一系列标本制作流程。就以装架为例,由于骨架巨大,所有的装架都需要定制。在工厂加工了近3个月的馆外装架,12月5日晚运抵自博馆开始现场组装,今天才收尾。

将一节节骨骼从尾椎到腰椎再到颈椎全部连接起来,再把这具巨大的骨骼支撑起来,都需要钢制结构衔接件的帮助。“标本的所有结构件都是人工手工制作的非标准件,每一块都要跟骨骼进行严丝合缝的贴合,要配合每根骨骼的大小特别定制,这是安装的最大难点。”张汤铭告诉记者。

当年,这头长须鲸被发现时左侧鳍肢已缺失,左下颌骨破损,如今双侧鳍肢和下颌骨骼都用模型替代,避免双侧配重不平衡造成危险。现场,工作人员们还在对骨架部分泛黄处进行遮盖处理。“为了更好展示效果,用的都是油画色。”

 // 3年半时间对骨骼残肉进行清理、脱脂 // 

而在装架前,长达三年半的时间,都是对骨骼的残肉清理和脱脂工作。“鲸鱼本身油脂很厉害,骨骼的油也非常厉害,我们现在看到它已经大体是白色的,原先刚刚解剖出来的时候,都是黄的,有的还发黑。骨骼里的油脂也不是水洗一下就能洗掉的,要慢慢让它出来,然后再清洗。”科技馆标本师阮敏杰告诉记者。

“在清理残肉和脱脂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比较自然的生物降解方式,虽然比化学处理的速度慢,但化学清理不可避免会对骨骼表面造成一定损伤,而采取生物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不让骨骼受到损伤。”张汤铭告诉记者,这头长须鲸体量大,微生物渗透时间需要更多,时间控制也需要更精确,这也是花费时间较长的原因。

给这么大一副骨架进行生物降解,需要泡在池子里面,这个水池也是定制的。水池有多大,用张汤铭的话说就是“反正我可以在里面游泳”。还要定期将骨骼拿出来,进行表面清理,水也要进行更换。“所有的小骨骼都要一块一块运出来进行冲洗,大块的话我们用吊机把它吊起来。”除了泡,还得用高压水枪冲洗,有些部位的骨骼在药剂泡好后,后期还需要以蒸汽熏。“工作量非常大。”

不过和最开始18天的“解剖”相比,后期这三年半的时间在张汤铭和阮敏杰看来,已经不算什么了。鲸鱼死亡后体内温度会急速上升,微生物分解后导致胀气,如果一下子切个口子容易发生爆炸,所以一般在大型解剖前都要先放气。“当时它就胀得很饱满了。可能我在团队里面算是对骨骼标本这块接触比较多一点,所以对于它的骨骼位置相对熟悉一点,然后我胆子比较大吧。”张汤铭还记得自己当时小心翼翼地避开了胀气最饱满的部分,从边缘部分开了个小口,慢慢将气体排放掉。

除了爆炸危险,最难受的还有气味。“这么大一具尸体,还是海边,那种腥臭味真的难以形容。”阮敏杰还记得,当时最开始大家都戴着防毒面具下场工作,后来实在是太闷了,只能忍受着难闻的味道。“基本一天干下来,一点食欲都没有,那18天我瘦了大概12斤。”阮敏杰说,但是看到最后的成果,他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

 // 以标本形态继续“活”下去 //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就曾对搁浅的长须鲸进行过研究。其中1954年4月在长江口搁浅的长须鲸骨骼标本现在就保存在自博馆中。2009年11月在上海的横沙东滩,也曾搁浅过一只体长10米左右的雄性须鲸,当时被鉴定为布氏鲸,它的骨骼和皮张标本如今也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着。不过后来进一步研究认为它应该属于与布氏鲸十分类似的小布氏鲸,又叫鳀鲸。

如今已经制作成标本的这只雄性长须鲸已经拥有成年体重,活着的时候速度可达20km/h,每次潜水可达15~30分钟。它和它的同类分布于南至南极、北至北冰洋的广袤水域,但它们同样也曾遭人类过度猎杀。同蓝鲸一样,直到现在,长须鲸仍然被IUCN列为EN(濒危)物种。

从鲸类的繁殖特点来看,作为大型哺乳动物,它们很晚才性成熟,怀孕期和哺乳期也很长,而且基本上一胎一仔,繁殖周期相当长。有数据指出,鲸类对种群消失的承受能力很小,即使是损失小于2%的个体也是无法忍受的。在自然状态下鲸类的种群数量增长本来就不快,更不要说是商业捕杀了,这也是造成许多鲸类濒于灭绝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鲸类在洄游、觅食途中与船只相撞,捕鱼过程中陷入渔网和其它渔具,也是造成它们受伤、死亡的重要因素。一些体型巨大的鲸类往往无法躲避快速移动的船只和密集的渔网,这些伤害有时甚至超过了捕鲸所带来的直接冲击。这只长须鲸在被发现时缺失了左侧的下颌骨,上颌也有小量破损,左侧胸鳍缺失,怀疑正是由于撞上了船只的螺旋桨造成。

据悉,在我国,除了白鱀豚和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外,其他鲸豚类全被列入国家二级。承受着难以忍受的腐臭,长达4年的精益求精,只为了让它以标本的形态,继续“活”下去,也让人们更加重视对海洋动物的保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