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人员不到现场也能执法?直击浦东“非现场执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城管人员不到现场也能执法?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直击浦东城管“非现场执法”,看机器人如何取证执法。
直击:智能巡查车抓拍违法行为
中午时分,浦东网红打卡地昌里路上还是很热闹,浦东城管智能巡查车正常行驶在路上,它的车顶上有8只“眼睛”,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自动识别商户跨门经营、占道设摊等行为。
“如果机器人‘看到’有违法行为,画面里会出现红框,经过后期计算,人工审核、筛选,确定违法行为并通知当事人。”上钢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小队长沈锦友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介绍说,经过技术审核、法制审核,证据齐全后,并准确匹配店铺营业执照、法人/负责人姓名等信息后,发出行政处罚相关文书。
昌里路沿线原先跨门经营的乱象比较严重,最多的时候可能沿街的几十个摊位都存在跨门现象,但开展“非现场执法”以来,情况明显好转。记者看到,除了智能巡查车以外,路边还有固定探头。
来自安徽的杨老板经营着一家水果店,店面比较深,他有时会把水果摊往街面上放,收到整改短信、执法文书后,他第一反应是向执法人员“要证据”,当看到机器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后,杨老板心服口服,在线支付了罚款,并且收回了水果摊。
“我们有在线平台,可以查证据,照片、视频都有,跟交警部门抓拍一个道理,有异议可以线上线下陈述申辩。”浦东城管方面表示,随着技术迭代,现在智能巡查车开60多码都能拍到高清画面。巡查车线路多变,全天不同时间段都有,让违法行为“防不胜防”。
巡查车也绝不会徇私,驾驶员只负责开车,拍到啥是啥,速度、线路都由后台监控。
今年12月1日起“非现场执法”有法可依
据介绍,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深入探索城市数字化转型路径,以强化街面秩序管控为切口,在全区范围内率先探索实践“非现场执法”。
浦东城管“非现场执法”被列为浦东首批立法事项,《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领域非现场执法规定》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于2021年10月28日通过,自12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涉及“非现场执法”的专门性法规,也是上海市首部社会治理领域的浦东新区法规。至此,浦东城管试行近一年的“全流程、全闭环”的非现场执法,正式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为确保法规有效落实,不断细化、完善工作细则和业务流程。拟定执法事项清单,并在浦东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布了首批超出门窗和外墙经营、占道设摊、占道洗车、工程渣土运输车辆未密闭、工程渣土运输车辆泄漏、散落和飞扬等5个非现场执法事项。配合市局拟定自由裁量基准,后续将由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统一对外公布。
12月1日《非现场执法规定》正式施行以来,全区城管系统共办理非现案件548件,其中超出门窗经营和外墙经营案件497件、占道设摊案件21件、占道洗车案件25件);受理当事人陈述申辩25件,申辩采纳5件(撤案),作出处罚决定543件(其中不予处罚417件)。
从实践情况来看,“非现场执法”展现出优势:程序优化,提升行政执法办案处置效率。传统执法方式下,从人工拍照取证,到制作《现场检查笔录》、立案、制作《询问笔录》,再到开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平均需要27天;而非现案件从发现到审核到履行完毕平均耗时小于4天,相比传统办案模式效率大幅度提升,获得沿街商铺管理对象认可。
下一步,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将深化智能场景建设,拓展“非现场执法”应用领域,“成熟一个,推广一个”。针对屡罚屡犯的商户,综合分析研判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杜绝以罚代管。落实分类分级监管,建立乱点整治机制,将其导入“三色监管”系统、纳入乱点销项计划,升级颜色报警、加大检查频次,逐步实现乱点销项,逐个消除屡罚屡犯商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