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多样化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多模态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成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如何用更多的形式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近日,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传统故事多模态国际传播研讨会”上,“中国故事多模态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据介绍,该研究中心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成立的专门研究机构,研究中心以现有的多模态包括文本、图像、音视频等数据基础,汇聚标注更多相关多语种多模态资源,研究开发新型储存标注检索智能分析系统,结合图像学、语言学、叙事学、符号学、认知科学以及图像计算等多学科多维度的综合方法对中国故事图像展开标注、计算、分析、阐释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多模态图像资料库方式呈现的富标注语料将是中国故事多模态国际传播研究的基础资源。
中心的成立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各方合作,在专注学术数据采集分析、进一步推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的同时,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出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上外近年来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做出了多方面探索,包括以语言能力和学科能力为基础,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独特历史资源;依托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学研究和多语种学术资源,建设多语种平行语料库;依托区域国别研究智库群,正加快建立国别区域国际传播研究数据平台。
姜锋强调,通过蕴含了多样性、丰富性、真实性、情感性的多模态话语来讲述中国故事,契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和互联网平台思维下国际传播的新趋势,从而增强了中国故事的“说服力”。希望中心能依托学校特色,加强校内外、国内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索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同发展,提高协同协作的能力和成效,真正做到“跨”“通”“融”,为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学校治理的综合与协同改革发展,探索创新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学术发展机制,为对接国家的发展战略作出学校应有的贡献。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康凯教育参赞也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致辞。他也对中国故事多模态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提出希望,发挥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不断加强科研探索,产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服务外交战线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研讨会上,40余位国内外学者与业界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现状与趋势、多模态语料库与传播研究新视野等议题。
北京大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朱青生教授表示,在图意学、图法学、图用学等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专家应加强跨学科合作,不断突破学术问题的边界;希望和中心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研究、推进中国故事向世界的讲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邓菲研究员认为,应该在现有的语料库和知识图谱基础上,以跨学科、跨语种的方式做出更多人文创新,更好地阐释和传播中国故事。上外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指出,中心将聚焦中国故事、多模态和国际传播,发挥语料库研究院的专业优势,从语言学、图像叙事等角度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