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聚英才·青年专项行动|“城市隐形女侠”守护市民健康
2021-12-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常鑫/视频 杨诚/剪辑

中山西路1380号,是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在,也是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驻扎地”,作为党支部书记、急性传染病防治科副主任医师的郑雅旭也在此工作。走进上海市疾控中心的大门,一行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曲突徙薪、博学明道、方寸纳海、健康为上”,这是上海疾控精神,如今这种精神也深深烙在了郑雅旭身上。她与同事们一起化身“城市隐形侠”,守护市民健康。

//   人物名片   //   

郑雅旭,中共党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党支部书记、急性传染病防治科副主任医师。

2016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年,获得中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员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进工作者称号。2020年,获得中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员会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20年,获得中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委员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进工作者称号等。2021年,获得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称号。2021年传防所党支部被市教卫工作党委命名为“党支部建设示范点”。


  抗击疫情  

通宵达旦只为与病毒赛跑

抗疫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后,上海市疾控中心的500多位工作人员就始终处于连轴转的状态。1984年出生的郑雅旭,也是忙碌中的一员。

2019年12月31日,上海疾控报送了上海市第一份防控工作建议报告,第一时间预警;中心实验室24小时无休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成功分离病毒毒株,为科研攻关奠定基础;落实“联防联控”,协助海关、机场开展境外输入疫情处置和相关对象隔离医学观察……

郑雅旭是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党支部书记,也是疫情防控现场调查处置青年突击队队长。从2020年1月中旬开始,她和20多位同事开始了24小时应急值班,流行病学调查正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传染病防控就像筑坝,坝筑得及时、坚固,才能减轻下游医疗救治的压力,而预防疾病传播和流行最高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流行病学调查。流调青年,7X24小时应急值班,他们需要对疑似新冠肺炎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海量信息中发现疫情发生的特征。流调的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诊疗和报告情况、相关活动情况、可疑暴露史情况、实验室检测情况等。

聚集性案件、流行病学史不明确案件……只要接到任务,郑雅旭就和同事们分成两人一组,拉着流调箱,分别赶赴不同的流调现场。郑雅旭坦言,在疫情严峻的那段日子,工作日以继夜是常态,凌晨回到办公室更是家常便饭。有一天回家吃了晚饭后,突然接到任务又急匆匆赶回单位,当时她并没觉得辛苦,只是听到儿子对别人说:“妈妈很辛苦的,她在打仗。”郑雅旭没忍住,红了眼眶。

和同事们一样,在郑雅旭办公桌背后的橱柜间隙中,有一张躺椅,如果忙到半夜,她就会拉出躺椅,枕着靠垫,眯上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奋战。在她看来,迅速查明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研究病毒基因组测序、快速检测和诊断,都是短时间内控制疫情的重要环节。

郑雅旭(左二)从事急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十余年,先后参与多次重大疫情防控和大型活动保障工作。

  守护城市  

齐心合力让上海保持活力

“从地铁出来后,你有没有去过便利店买烟?”“你去医院之前有没有去过药房”……在每个流调现场,郑雅旭和所有流调人员一样,会设计很多方法帮助当事人回忆,不放过一个细节。只有把每一个密切接触者的详细情况了解到,才能让新冠病毒的星星之火不能燎原。

郑雅旭坦言,经常会接到一些比较难啃的“硬骨头”以及突发情况。每一例流调就相当于“破案”。破案的过程中,流调人员从蛛丝马迹中会去查明这位病人传染的病因,什么途径传播的,并找到密切接触者,这些有可能播散被感染的人,尽快隔离传染源,切断一传到十、十传到百。

从平行线到相交线,当他们在奔赴现场单独进行非常缜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每天都会坐在一起分享案例。本来孤立的事件,通过全市集中优势,将两根平行线变为交叉线,追查到共同的暴露来源。

拥有2000多万常住居民的超大城市上海,同时还是疫情后国内落地国际航班最多的空港。历经一年多的抗疫,上海顶住了压力,稳步恢复运转,经济指标也持续向好。从2020年1月 20日确诊第一例病例至今,上海已经应对了多起本土疫情,但城市运行基本未受影响。郑雅旭觉得,那是上海速度;而速度的背后,则是一种合力的体现。

如今,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企业复工、学校开学、商业消费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烟火气”回到了上海。就在上个月,第四届国际进口博览会顺利召开。为了这场大型展会的顺利召开,郑雅旭和同事们前后整整忙碌了近两个月。

这些看似平常的“回归”,背后是各项精细化疫情防控常态措施的支撑,而为这些决策提供依据离不开这群仍在奔忙的疾控人,让这座城市活力再现、为市民的健康服务是他们的初心。

===   记者手记   ===

疾控“老兵”的初心与情怀:

做好预防医学 服务大众健康

从复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上海疾控中心工作,掐指一算,也有十多年。

经历过2008年手足口病、2009甲型H1N1流感、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4年埃博拉入境人员排查的郑雅旭已是疾控“老兵”,经历了两年疫情“大考”,她也同样欣慰很多人开始了解疾控中心的作用,他们的努力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新发传染病很难及时发现,但郑雅旭看到了科技助力疫情防控的力量。今年上海建成了国内首个省级发热病人在线实时监测网络,覆盖全部340余家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至今累计采集发热病例个案超过120万条,监测网络还对接市政府“一网统管”,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而敢于创新积极探索的她和团队一起,构建了国内首个省级发热病例在线实时监测网络、集“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特征”为一体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监测网络,进一步筑牢城市公共卫生防护网。

郑雅旭始终记得刚进大学时,一位老教授告诉他们,“预防医学是不被公众所关注的,但你们今后的工作,是为整个人群的健康服务。”为整个人群的健康服务,这句话让郑雅旭永远铭记在心。

===   青年寄语   ===

上海是一座非常有爱、有包容力的城市,会给青年人带来很多的发展机会。在接受新冠疫情的“大考”中,我和很多青年一样,迅速成长了。这离不开上海疾控对青年人的培养以及资深同事的带领。在接受疫情挑战的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在我们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大集体中,只要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必定能战胜困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常鑫/视频 杨诚/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