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守护城市|在守“沪”中成长!90后东航地服带队保障中高风险航班运行
2022-01-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通讯员 李盛

1月28日,东航地面服务部员工李昕蒙带队进入新一轮“14+7+7”模式集中保障中高风险航班的运行工作。在完成航班保障任务后,她必须经历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观察和7天日常健康监测。这意味着,直到元宵节过后的正月十九,她和小伙伴们才能回到自己家中。而1月15日,李昕蒙刚刚结束自己上一轮的“14+7+7”。从刚参加工作时的爱出去走走逛逛,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习以为常的隔离状态,这个90后姑娘已全然褪去初入职场的懵懂青涩,承担起了肩头的职责与使命。

▍ 在隔离环境中工作 结束工作后再进入隔离  ▎

在隔离的环境中工作,结束工作后再进入一段漫长的隔离,这是李昕蒙和小伙伴们近半年来的工作状态。2021年8月13日起,按照民航局“四指定、四固定、两集中”政策要求,东航地面服务部克服困难,率先在驻场单位中全面执行、实施“14+7+7”的闭环管理模式。而作为浦东机场“两集中”的一员,李昕蒙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国际及地区高风险航班进港的保障。

在国际航班落地后,开舱门、资料交接、旅客引导、行李消杀、旅客转运……李昕蒙高度重复着单调又繁忙的航班保障工作。轮值14天期间,她必须保持24小时在线,有任何突发状况都要第一时间响应。身为突击队长,李昕蒙还要时刻关心航班动态,更关心保障航班的每一位突击队员。每一个航班准备期间,她都会叮嘱接机员做好防护,一个个仔细检查防护装备是否有破损、是否穿戴正确到位,航班结束是否消杀全面。

由于每天身着隔离服的时间比较长,每次大家脱下防护服时,口罩都会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勒痕,而每天戴着手套的时间也有七八个小时以上,一天工作结束,手套脱下来,整双手都是被水泡过浮肿的样子。

“我们每批次工作的团队一共是23人,有个周四,国际远程航线进港比较多,与其时间相近的3个航班一共有28名旅客申请轮椅服务,超过了我们即便留夜人员也进场支援所能保障的上限。那天我们借助前后航班的时间差以及旅客下客的时间差,来回进行轮椅旅客的服务,就像是完成一场接力赛。最后除了部分留夜的人员,大家一起赶上22:50的班车一起下班。”李昕蒙说,也就是那天晚上,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一个团队的力量有多大。

▍ 守住“第一道防线”认真服务每一名旅客  ▎

由于防疫要求,这两年的航班保障过程中,地面服务人员和旅客之间并没有过多的交流,即便这样,李昕蒙还是能够回忆起很多由旅客带来的感动瞬间。每当航班抵达,李昕蒙和小伙伴们都会守护在旅客下机处,举着牌子提示旅客“请提前准备好海外二维码,请向前走……”就是这再普通不过的一句中文提示,却经常会收获旅客一句句“回国真好”“回家真好”。

“虽然这两年航班减少了,但我们东航员工隔离的时间却创造了最长的纪录。”李昕蒙介绍说,2021年的防疫重点是“外防输入”,与其他行业相比,航空业防疫压力更大,由于上海口岸承担了全国30%的国际客运业务和50%的国际货运业务,东航地面服务部又承担了上海口岸国际客货运60%的业务,因此与其他航空公司相比,东航的防疫压力也更大。统计显示,2021年全年,东航累计隔离超过21万人次,其中最长隔离期达到293天;全年共消杀各类航班7751架次,消杀各类货物、行李10720.424吨。

在守住“第一道防线”的同时,2021年,东航地服系统在公司范围内推广“行李运输最佳实践”落地,确定行李运输7道工序,对各环节进行规范,制定完善作业标准,全年公司行李迟运率较2019年减少11.525个万分点,行李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虽然这两年因为工作原因能够陪伴在家人和亲友身边的时间变少了,但李昕蒙却认为所有的坚守都是有意义的,“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认真服务每一名旅客,把每个工作做完做成做好,相信未来不远的一天,我们可以不必再穿着‘大白’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通讯员 李盛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