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央视春晚三星堆面具发掘者:发掘长达5个月
2022-02-07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虽然之前也见过一些大型文物的发掘,但当这尊面具起来的那一下还是感觉到震撼的。”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90后青年讲师徐斐宏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今年央视春晚展示的那个三星堆巨型面具就是由徐斐宏担任负责人的上海大学考古团队发掘出土的。可以说,他们见证了这个巨型“国宝”出土的整个过程。

 ◆ 一个面具发掘了近5个月 ◆ 

这个青铜大面具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的3号坑。徐斐宏率领的上海大学考古团队正是负责3号坑的发掘。

徐斐宏记得很清楚,这个面具是2021年1月30日露头的。当时三号坑已经出土了很多大型文物,对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这个面具,大家起先也没有太多的震惊,只是按照文物考古发掘的规程一点点进行清理。 

到了3月初,他们终于明确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面具,而且体量庞大,可能会成为历史之最。他们一点点剥离,又经过了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到了6月23日,徐斐宏他们对这个巨型面具进行了提取。由于之前面具是倒扣在坑中的,也就在提取的那一刻,徐斐宏才第一次看到了面具的正面。

“其宽颐广额、棱角分明,眉部、眼睛、嘴唇等线条流畅、皆突出于面部,粗长眉作扬起状。面具的两侧上下及额部正中有方形穿孔,可能是用于固定用途。”这是目前对这个面具比较权威的描述。而徐斐宏初见到这面具时,也为古人的工艺和工艺背后的信仰虔诚所感动。

事后专家测定,这个青铜大面具宽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体量最大、保存状况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徐斐宏他们亲手发掘出了一个历史之最。

 ◆ 越做越大的面具:与神对话? ◆ 

这个3000多年前的面具,其体量已经超过了1986年在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的那个铜纵目面具。纵目面具的高度是66厘米,宽为138厘米,而纵目面具比这次青铜面具宽是因为纵目的两个耳朵伸出去了。就实际面积来讲,这个青铜面具比纵目更大,这也是目前三星堆所出土的体量最大的铜面具。

面具是越做越大。古人好像在进行一场竞赛,看谁的面具更大。徐斐宏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说,现在一切都只是猜测,没有定论。一般认为这和祭祀有关,这些面具都是祭祀用品。而从面具的样貌看,这应该呈现的不是普通人,而是类似神的形象。“你也可以把这理解为,是古人通过面具来与神进行沟通和对话。”

据了解,目前三星堆遗址三号坑的发掘已告一段落,相关文物修复和研究的工作已经展开。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距成都市区约40公里,是西南地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古代遗址之一。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发掘出土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黄金权杖等珍贵文物数千件,三星堆遗址遂“一醒惊天下”,举世瞩目。此次新一轮的发掘始于2019年。截至2021年底,三星堆仅新发现得六个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一万多件,包括黄金面具、顶尊人像、圆方尊、大面具、神坛模型、跪姿铜人、500余根象牙等许多精美文物。众多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

 == 对话考古发掘者 == 

青年报:在央视春晚看到这个三星堆巨型青铜面具,观众普遍反映非常震撼。你发掘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徐斐宏:发掘是有阶段性的。从铜器最早露头,到基本确认面具完整,再到整个面具的提取,每个阶段的感受都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可能因为我们是发掘者,我们还是保持了理性。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发掘工作的开展。

青年报:对于如此巨型面具的发掘,你们一定是格外小心的。

徐斐宏:2021年1月30日露头,3月初确认有较完整面具,6月23日提取,前后近5个月之久。这个过程大家都是小心翼翼,严谨负责。当面具顺利提取上来的时候,我们都松了一口气,看到面具保存完整大家都挺高兴的。

青年报:在你看来,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型的面具。“大”究竟意味着什么?

徐斐宏:目前这些面具的具体含义没有定论,只停留在猜测的阶段。可以认为这种面具人像应该不是表达普通人,应该是类似神的形象。体现了一种人神对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