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听见中华文明的深邃和精彩,上交《大地之歌》专辑国际发行获肯定
录制现场。受访者供图
近日,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公布上海市第十六届“银鸽奖”获奖名单。其中,上海交响乐团签约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G)后录制的第二张唱片《大地之歌》获“最佳声音”,这也是该奖项“最佳声音”板块唯一的获奖作品。事实上,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品之一,这张唱片在国外主流媒体都引起了关注,国际权威古典音乐刊物《留声机》在刚刚发行的3月刊中,也再度聚焦了上海交响乐团。
青年报记者 陈宏
让西方多了解东方的文化
1908年,马勒创作了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这部作品的诞生极具传奇色彩。
当时,马勒不得不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的职务,又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他变得恐惧和脆弱。随后,他从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的《中国之笛》中读到唐诗,这本译作是从中文翻译成法语,再转译成德语的。他在这些诗歌中找到慰藉,选择了其中七首诗,为两位歌唱家和管弦乐队创作了《大地之歌》。七首诗包括李白的《悲歌行》、王维的《送别》等,音乐涵盖了从醉酒的享乐主义到平静接受死亡的各种情绪,因为他知道大自然总会万象更新。按照马勒交响曲的作品顺序,《大地之歌》本应该被排为《第九交响曲》,但他本人认为不吉利,因为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都是在写完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后去世的,所以最后定名“大地之歌”。这首作品夹杂着希望、悲伤等复杂的色彩。
以唐诗的意境来创作,自然引起了很多中国音乐家的关注。著名指挥家余隆青年时期曾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度过了十年光阴,他对《大地之歌》有着本能的欣赏。进入21世纪后,余隆提议著名作曲家、现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用相同文本来创作“中国人视角”的《大地之歌》,2005年,叶小纲版的《大地之歌》出炉。
叶小纲本人告诉记者,相对于马勒的悲观主义,他作为新时代的作曲家,对那些唐诗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他调整了文本顺序,表达了一种乐观情绪,“我的作品,表达的是一个中年人对世界仍然充满了雄心壮志。”
情感的对照、技法的对照,让两个版本的《大地之歌》就像油画和水墨画的区别。志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余隆,这些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而这部专辑就是如此:“在世界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疏远了,大多数人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尝试去了解其他文化。但通过比较两部《大地之歌》,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东西方对爱、快乐和死亡的不同感受。”
成国际传播影响力的范本
2021年是马勒纪念年,作为全球著名的古典唱片品牌,DG在这一年录制的全球唯一一张纪念马勒的唱片就是上交版本《大地之歌》。为此,余隆和上交邀请国际知名歌唱家米歇尔·德扬(michelle deyoung)、布莱恩·杰德(brian jagde)、张立萍和沈洋鼎力加盟,几位海外艺术家和录音师在疫情中远赴重洋,成就了这张珍贵的唱片。
这份面向全球发行的专辑,很“中国”——封面上的黄山云海,与上海交响乐团音响下营造出的唐诗意境相呼应。唱片出版后,受到了很多国际知名媒体的关注,尤其是其中两种文化的对话。
《金融时报》在报道中表示“这两部作品可以被看作两种文化的相遇,反映了欧洲和中国对于生命的成全这一基本人文关怀的不同诠释”。唱片中传递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包容,成为反映上海城市兼容并包的一个缩影,也成为上海在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将“中国故事”润物细无声地传递至国际舞台的又一范例。
无独有偶,英国权威古典音乐刊物《留声机》(GRAMOPHONE),继2019年发表封面文章后,再次聚焦上海交响乐团,在已经发行的3月刊月度专栏“乐团洞见”板块,向其遍布世界各地的读者介绍了上海交响这支“在中国音乐界保有头牌地位”的乐团。这本被誉为“西方世界古典录音风向标”的杂志不仅在专栏文章中介绍了乐团的历史、发展,还关注了诸如本杰明《切肤之痛》、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等音乐季中的曲目安排,并对音乐总监余隆的开拓精神极为赞赏。对于这张《大地之歌》,该杂志说“上交决计要利用DG音乐厂牌尽量崭露锋芒”,“乐团在DG出版的头两张专辑既有涉及其历史的曲目,也有充分展现乐团现在的定位的作品”。
近年来,中国在持续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华文化感召力,进一步增强了全球叙事能力,《大地之歌》无疑是成功的范本和案例。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