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科普服务“高速路”,131家“社区书院”直达百姓家门口
2022-02-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脱口秀普及医学常识、AI机器人微科普人工智能场景、“未来智造社”打造参与式博物馆……这些“家门口的书房、科学社”在上海正不断涌现。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2月25日召开的上海市党建引领基层科协建设暨社区书院工作交流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31家“社区书院”,覆盖全市16个区。

 ※ 特色活动覆盖白领、青少年、社区居民 ※ 

去年底刚刚建成的陆家嘴街道“science club”社区书院,以“科技提升社区服务,智慧引领居民生活,助推科技回归都市”为特色。这里的人群多为白领,也有中小学生,社区书院就为他们度身打造了一间“科学图书馆”。走入图书馆,机器人会带着你体验虚拟世界,还可以借阅到不少有关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书籍。

“我们街道的年轻人相对知识水平高,青少年对科学技术兴趣也比较浓厚,我们也希望将社区书院打造成科学家的摇篮,未来也会考虑是否可以为双减下的双职工家庭减负。”陆家嘴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吴昊昊介绍说,书院为青少年打造了专门的科普空间,组建“科学俱乐部”,定期开办一些科普课程,辖区内20多家单位都是科普“后援”。近日,这家社区书院也被授予“上海社区书院特色创新单位”。

普陀区长征镇街道继在社区建成一家社区书院后,今年又在“天地软件园”中开出了一家新书院,也被评选为为“最具人气社区书院”。长征镇副镇长沈燕告诉记者,针对周边不同的人群,社区书院开展的活动也各有特色。

“像在园区,针对白领对健康、艺术方面的需求,我们会做一些运动普及、读书活动,邀请专家团队来上课。职业青年有心理按摩的需求,我们也会提供一些心理咨询的问诊。园区内互联网企业较多,也会通过这些企业提供一些AI类智慧课程等。而在社区的书院,主要面向周边的居民,会有一些老年人手机使用知识普及,针对育龄妈妈的一些0~3岁育龄知识的普及等等。”沈燕表示,无论是社区还是园区,社区书院都要让大家在15分钟生活圈内都能享受到社区书院的服务。

 ※ 汇聚社会力量打通社区科普服务“高速路” ※ 

作为示范引领单位的五里桥街道社区书院,则已经形成了“1+19+x”的科普服务体系,“1就是在我们街道有一个社区书院,19是在各个居民区还有社区书院‘会客间’,将社区书院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x是在辖区内的楼宇园区还有一些社区书院空间。”五里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益晓菁告诉记者。

街道携手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馆等8家国家级和市级的博物馆、科技馆联合形成社区科普联盟,将更多科普资源直接“配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每年向社区居民提供6场高品质展览、12次线上线下活动和10次居民区配送服务。同时通过社会组织和专业单位共建了12个科普基地。“我们有全市第一个茶文化科普基地,全市第一个太极拳科普基地。”益晓菁介绍说。

在社区书院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明明白白听取老百姓意见。街道还活跃着一支由30位居民和基层工作人员组成的科普志愿服务团队。社区书院建在哪里,要通过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三会”的形式来征询老百姓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发现我们做的既是科普工作,又是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探索和实践。”益晓菁说,而这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助。“怎么做到把这些资源直接送达基层,一方面是市区科协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打通了一条社区科普服务的高速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在利用区域化党建的平台,通过党建引领来聚集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进来。”益晓菁说。

 ※ 由“点上探索”转向“面上铺开” ※ 

2019年,市委组织部与市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科协建设的意见》。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表示,社区书院作为基层科普的创新实践,由“点上探索”转向“面上铺开”,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目前,上海市已建成131家“社区书院”,覆盖全市16个区,近75%的社区书院配备了科技志愿服务团队,400多支科技志愿服务队伍、14000多名注册科技志愿者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也涌现出了一批贴近需求、内容丰富、群众喜爱的科普品牌,形成了“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的生动局面。

在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已明确将“社区书院”建设工作纳入实施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市科协将进一步把社区书院建设好、把科协服务打磨好。依托全域统筹、多方联动、跨界融合的平台优势,加强内容供给,创新科普方式,常态化深入社区、楼宇、商圈,送科普、送文化、送健康,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如建立科普中央厨房,创新推出 “科普经理人”制度,推动线上数据、资源和服务共享,鼓励和动员科技志愿者积极参与,不断提升联系服务群众能力,满足基层群众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的科学文化需求。

各区科协和街镇将针对老年人、青少年、白领、农民等人群特点,探索多样化落地建设模式,初步形成了“片区综合服务模式”“专业主题分类模式”“重点人群分类模式”三种建设模式,不断涌现出“家门口科学社”“科学咖啡馆”“科技会客厅”“科普客堂间”“科普农家会”等个性化子品牌,传递出科协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温度、温情、温暖,充分展现了“社区书院”建设工作的创新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