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调查|用实力圈粉,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如何打通居民就医“最后一公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上周四下午1点半,来自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的资深儿科医生谈均佩准时出现在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室,而6岁的过敏性咳嗽小患儿也踏着点前来看病。挂号、就诊、开药、拿药,一个小时内全部搞定。
用实力圈粉!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正悄然改变着附近居民的就医路线。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近日走访遍布申城的社区医院,了解他们如何打通居民就医服务“最后一公里”。
家门口的儿科,打开家长的“心结”
孩子咳嗽、过敏了,你是不是还会带着孩子往大医院赶?事实上,遍布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诊疗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这些常见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去年11月底,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家住附近的王女士便成了首批受益者。王女士的女儿小艺(化名)今年6岁,患有过敏性咳嗽,每次咳嗽起来没完没了。“太纠结了,以前总是带着孩子往大医院跑,每次去医院总要花上大半天时间。遇到儿科就诊高峰期,排队等上六七个小时都很正常。”王女士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就是自己的“心结”。自从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有了儿科诊疗服务后,她只需要步行5分钟就能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整个就医过程基本在一个小时内就能搞定。
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有2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儿科诊疗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诊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能级提升的又一体现,是居民“家门口”综合健康服务平台的重要功能。
家门口的儿科服务如何让人放心?首先就是服务水平能有保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市持续推进社区全科医生儿科诊疗能力培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紧依托“东西南北中”五大儿科医联体,紧密对接上海儿童专科医院和优势医院、区域性医疗中心等,持续提升社区儿科诊疗服务能力。通过引入儿科医生、全科医生专项培训、上级医院儿科专家下沉社区执业等多种方式,确保社区儿科诊疗服务水平有保证。
在天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从医30多年的儿科医生谈均佩主任成了附近居民心中的“红人”。平时谈均佩会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儿科坐诊,但到了每周四的下午,她都会来社区医院。4个月过去了,来社区看病的患儿越来越多。有些患儿是从大医院跟着她来的,也有的患儿是慕名前来的。有些患儿如果需要转到大医院治疗,谈均佩也会通过医联体与上级医院对接,让家门口的儿科诊疗服务更便捷、更高效。
除了为患儿看病外,谈均佩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负责带教两位社区的青年医生。“只有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才能真正让家长们放心带孩子们来这里治疗。”
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俞群告诉记者,目前儿科门诊每周开诊半天,随着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将来看病的患儿人数如果增加,医院还会考虑增加开诊的时间,更好满足居民就诊需求。
家门口的中医,用实力圈粉
“背上有什么感觉?”“舒服多了,感觉没那么麻了。”在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室,30多岁的张女士正在接受推拿诊疗,一旁的医生时不时地询问她的症状。
张女士家住医院附近,工作地点就在附近的肇嘉浜路上。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因为颈椎和右侧肩背部酸痛麻木来到这里就诊。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后,中医科主任王延玲建议她针灸推拿治疗。连续治疗两个月后,张女士感觉自己症状明显好转。“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享受中医专家的治疗。不用久等,还有代煎中药服务,省去不少麻烦事。每次来医院,只需要请假两个小时就足够了”。张女士感慨:真的很方便。
腰痛、背痛、颈椎痛……对于年轻人的这些疾病,社区医院有着自己的“绝招”,他们正在用实力圈粉。像张女士这样喜欢上家门口社区医院的居民队伍,正不断扩大。记者采访当天,前来中医科就诊的居民络绎不绝。令居民黄阿婆感到舒适的不仅是这里的治疗方式,诊室开在家门口,看病费用、交通便捷度也让她感到“舒服”。从落下病开始,她和老伴跑了不少家医院,到市里、区里来回出行都要打车,往返动辄1-2个小时,多少有些力不从心。“这下好了,散个步的功夫就能到医院看病了,而且初体验很好,以后就长期在这里接受治疗。”黄阿婆说。
中医在医疗体系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服务,《上海中医药条例》于去年5月1日施行。目前,本市16个区均已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科。
如今,沪上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中医药特色服务和优势技术造福了不少社区居民,而在这背后,各家社区医院都着自己的底气。天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之前与龙华医院、胸科医院分别建立了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单位,两家医院的专家每周都会到服务中心开展专家坐诊,让社区居民能够就近看名医。在坐诊的同时,这些大医院的专家还将为该中心中医科医生开展“一对一”带教指导,通过专项答疑、专题研讨、跟师侍诊等培训方式,解决这些医生原有的知识盲点和技能短板,提高他们的临床工作能力。
牌子响了,并不意味着医生年纪大。包括王延玲主任在内,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共有9名医生,这支团队以80后为主。他们在“老中医”的带领下,如今已能独当一面,还收获了一大批社区“中医粉丝”。社区居民不由地称赞道:“社区中医科不仅‘医术高超’,离居民更近。”
家门口的康复,高级便利
使用面积均超过300平方米,并按照康复功能定位分区并标识,设置了不少于20张满足康复床单元要求的康复床位……在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除了传统的按摩、针灸以及运动指导外,在现代化的康复设备配置上,这里配置了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等智能化康复设备。同时,康复数据自动采集,同步上传到中心康复信息模块,逐步与居民健康档案、上级医疗机构联通。
随着城市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一直在增加。事实上,不少居民如今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上海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提出,伴随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的提升,上海将“建设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就在去年率先建成30家。
50多岁的黄老伯正在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去年年底,黄老伯脑梗出院后,急需康复训练。在家庭医生的介绍下,术后没多久黄老伯就来到了这里接受康复训练,经康复专家团队康复评定、制定康复处方以及规范化的康复治疗,术后十多天能够走路了,这让全家人激动不已。只需要步行5分钟的距离,就能接受到规范的康复训练。对于家门口的康复中心,黄老伯赞不绝口。
目前,黄浦区已经建成四级康复网络。脑梗中风等患者可在市级瑞金医院接受手术或治疗,然后转入瑞金康复分院。之后,便可以前往打浦桥社区卫生中心及其附近的服务点接受就近培训。“对于高龄或卧床不起的老人,我们可以派专业人员带着便携式设备到他们家中进行治疗和康复,为居民提供真正适宜的家门口康复服务。”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魏巍告诉记者。
除了像黄老伯这样的中老年人,前来“尝鲜”社区康复中心的患者中,还有不少年轻人。30多岁的白领王先生受颈椎疾病困扰多年。来到社区康复三次后,王先生觉得效果不错。最重要的是,家门口的康复训练,为他省下了不少时间。
同样,在徐汇区枫林街道的居民区内,有一座17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这是位于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顶楼的户外康复运动广场:患者们在专业测评步道上,由医生指导、开展康复训练。与“空中花园”配套的200平方米康复治疗大厅内,还设有步态训练区、上下肢智慧康复区等。大手笔的硬件升级与康复队伍配套,让居民对家门口的康复服务“信心十足”。
去年,建设3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被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建设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为起步,整合以智能康复设备等为标志的现代康复技术与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打造一批以康复为特色的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十四五”期间,上海社区康复服务能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真正方便市民能够就近得到康复服务。
“除了老人外,脑瘫和自闭症儿童、腰颈疼痛的白领、运动损伤的患者,都在这里康复”。90后康复医生冯媛媛是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的负责人。在她看来,康复是有黄金期的,在康复黄金期间,如果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接受适当的训练,患者能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她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最及时的康复。
为了打通居民就医“最后一公里”,所有人都在做最大努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